近年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打造文艺精品,不断创新营销推广闽剧,大力培养闽剧人才,让闽剧这一古老剧种迅速“火”出圈。2021年11月,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激发传统艺术新活力
“鱼丸,上等的鱼丸啊,我这鱼丸鲜,鱼丸韧”“七溜八溜,不离福州,清新福建人如潮”……元旦假期,伴随着一声声充满“虾油味”的叫卖声,闽剧实景戏歌《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在三坊七巷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欣赏。
闽剧起源于明末,采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属闽剧院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自1953年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闽剧的“实验、示范”作用。“近年来,剧院采取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创作三并举的方式,不断激发传统艺术新活力,让古老的地方剧种呈现出新气象。”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周虹说。
2018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排了大型现代戏《生命》,讲述了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一支50名孕妇组成的特殊队伍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战火中生下孩子,以坚定信念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故事。“这部作品风格恢宏,又不乏细致动人的情感表述,更具备深刻的党性教育意义,实现了闽剧艺术创作由古装戏向现代戏特别是红色题材的华丽转身。”周虹说。
目前,《生命》已上演近百场,近3万人次观看;线上直播展演累计吸引500多万人次观看。该剧2021年代表福建进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荣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被誉为“能启发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好党课”。
演出重心在基层
从2013年起,剧院与50多所学校合作,举行了近300场“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闽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闽剧文化的熏陶,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副院长林大立说:“剧院始终牢记闽剧传承、服务基层的职责,把演出重心放在基层,年平均演出场次保持在200场左右。”
为进一步扩大闽剧的影响力,剧院还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福州烟台山公园等地,开展“闽剧进坊巷”“闽剧进街区”等活动。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剧院还定点开展惠民低票价演出。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副院长林杰说,剧院倾力打造福建文化交流品牌,多次赴新加坡、法国、丹麦等国开展交流演出;在台湾的马祖、金门、高雄、台北等地的校园和剧场演出共计21次,被誉为来自家乡的“文化使者”。剧院还与马祖合作创立两岸文化交流品牌“乡剧相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自从荔枝换绛桃,此心早许画图人……”近日,新版闽剧《荔枝换绛桃》上演。该剧原版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新版大胆启用了一批“90后”“00后”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以青春的气息演绎古老的爱情故事,成为新亮点。
“20年前我看过98版的,再看现在的新版,没想到年轻演员演得那么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福州市民张毅说。冷霜蝉的饰演者文焱,是一名“00后”,她激动地说,“一毕业就有机会担纲主演,真是太幸运了。”
据统计,2014至今,剧院在三年一届的福建省青年演员比赛和两年一届的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中屡摘大奖。
为探索闽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14年,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作开办闽剧班,采取“4+2”的教学模式招收培养闽剧表演人才,即在北京进行近4年的基本功专业学习,然后回到福州跟团进行两年实践学习。
面对未来,周虹满怀信心。她表示,剧院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在“十四五”期间,继续秉承“名剧目、名演员、名剧院、名剧种”的兴院战略,不断推出艺术精品,为繁荣发展闽剧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