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巴音斯格力
甘做非遗保护路上的老黄牛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巴音斯格力是一名蒙古族干部,他从小在牧区长大,经常随家人去参加蒙古族那达慕。看着牧民聚在一起赛马、射箭、摔跤,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愈发强烈。

2005年,大学毕业的巴音斯格力被分配到海西群众艺术馆工作。当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巴音斯格力因为喜欢研究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全方面搜集整理非遗材料。

当时群众艺术馆工作条件简陋,只有两台电脑,很多老同志还不擅长使用,所有的文字录入工作都由巴音斯格力来完成。“那时候我们拿到的资料都是手写的稿子,我一点点录入到电脑中,馆里的老同志坐到我旁边教我怎么整理,我就边学习边操作、修改。”巴音斯格力回忆说,在整理非遗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找一些民间艺人询问、给他们做采访记录,然后自己回到馆里重新整理材料后再拿给专家审核,再根据专家的意见继续补充、完善。

辛苦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2008年,巴音斯格力和同事一起申报的汗青格勒和那达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十几年,他对非遗保护工作投入了更大的热情。2020年,巴音斯格力一边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一边不分昼夜地研究、整理、修改非遗申报资料。他们申报的蒙古族服饰、德都蒙古全席、海西民间青盐药用技艺、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全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据了解,巴音斯格力先后主持编著以德都蒙古文化为主题的非遗丛书40余部。他和团队经常深入农村牧区去采访,还将海西75岁以上老人的资料进行汇总,安排人员分别进行采访。“如果我们不去做这些,再过20年,可能很多东西就失传了。我们要争分夺秒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巴音斯格力说。

在巴音斯格力的努力下,海西还组建了5支文艺轻骑兵队伍,深入牧区、草原、学校、工厂去演出,带动更多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中。“作为一名民族干部,我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能为优秀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巴音斯格力说。

转自:文旅之声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