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北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脚一路向前,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兰干村村委会大院左侧,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双拥展厅,“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卡德尔·巴克老人和解放军鱼水情深的故事在这里经久传颂,炽热如昨。
军民初识,一见如故。56年前,卡德尔·巴克在北疆阿尔泰运管站工作,由于父亲去世,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回到兰干村。回村后,他发现母亲过得比儿女在身边的邻居都要好,询问后方知,原来是驻地解放军战士经常来看望照顾母亲,为她打扫卫生、挑水做饭。从那时开始,卡德尔·巴克将驻地解放军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好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
三十九年,纸短情长。卡德尔·巴克在日记中,详细记载了69071部队自1967年进驻村庄后,积极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无偿为村民拉水泥、修建防洪渠、挖排洪沟、派公车运送公粮饲料、帮助牲畜转场、出资为村里建小学、整理校舍、送医药、送课桌、提供良种和化肥。
拥军日记
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1967年10月17日,雪。今天部队为村里拉来了三车煤,给五保户、困难户分,我家也分到了不少煤。”这就是最初的感动、最初的日记,这一写就是44年,从青春年少写到白发苍苍。1000多篇日记中,大到官兵在洪渠中勇救落水村民、午夜抢救难产孕妇、发生灾情时勇挑重担、修建希望小学时积极捐资,小到在村民发展生产时出人出力,顺风车、爱民井……一本本双拥日记见证了子弟兵对各族群众的真情实感,也见证了库车各族军民的鱼水之情。
军民鱼水,情深似海。卡德尔·巴克是个热心人,他不仅为部队和村民之间义务当翻译,每年夏天杏子、葡萄、西瓜成熟的时候,他总要摘下最好的,送到部队给官兵们品尝;当洪水冲毁部队通往县城道路的时候,他就带着村民与部队官兵一起抢修;当敌社情况紧张时,他就和村里的民兵与部队官兵一起联防巡逻;当部队人手少时,他就和村民一起牵着毛驴给部队犁地种地……
1966年,部队仓库进行光缆施工,有一公里要经过兰干村群众的麦地,部队开会研究一致决定,宁肯部队多花钱、多出力,绕过去、拐个弯,也不能从村民的麦田挖沟,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损。第二天清晨,寒风刺骨,去挖光缆的官兵刚出营区,就看见眼前出现一条“火龙”,走近才看清楚,原来是兰干村的村民在漫天飞舞的雪花里挥动着铁锹,在原定的光缆线路里,在自己的麦田里挖沟。由于天气太冷,村民纷纷回家将自家的柴草抱过来,在麦地上点燃,将坚硬的土地烧化了再挖。看着村民被火光映红的脸庞和挥动的铁锹,部队领导赶快上前说:“谢谢乡亲们,你们的损失我们一定补偿。”村民却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不要补偿。望着可爱的村民们,在场官兵不禁流下了眼泪。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塔克拉玛干大漠当纸,塔里木的胡杨作笔,也写不尽党的恩情。”这是卡德尔·巴克经常哼唱的歌曲。他的日记和行动不仅让家人记住了部队官兵做的好事,也让更多村民加入拥护解放军的队伍中来。在温暖的炕头上,在田间路边,他总是情不自禁将日记中的故事讲给村民和孩子们听。现在虽然卡德尔·巴克老人已经离世,但他的日记从未停止更新,他的子女和兰干的村民们继续传递着这份军爱民、民拥军的浓浓情谊。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卡德尔·巴克老人的故事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他与部队之间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展品、一个个故事体现出来,引起我们的心灵共鸣,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传承好老一辈人的伟大精神,不断提升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兰干村基本情况: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兰干村位于库车市以北21公里处的却勒塔格山脚下,与69071部队仅一墙之隔,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2公里,距龟兹炼铁厂6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环境优美,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关于“女儿国”的美丽故事,就来源于此。如今,兰干村村庄规划整齐有序,富民安居房鳞次栉比,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漂亮整洁的活动广场、郁郁葱葱的古树、娇艳欲滴的花朵、甜美的瓜果、200多亩的广阔水域,俨然成为了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庄。村委会承载着卡德尔·巴克大叔记忆和荣誉的双拥展厅静静地守护在那里,仿佛继续见证着军民鱼水一家亲创造更加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