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异地扶贫搬迁 迎接幸福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1.09.29


异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班彦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曾经,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是困扰班彦村发展的“六大难”。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省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视察时给贫困群众提出了“早日搬入新家”的良好祝愿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殷切希望。(2017年8月30日青海省政府网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落实易地搬迁政策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

易地扶贫搬迁,助力班彦村“挪穷窝”。五十镇班彦村共8个社369户1396人,是典型的土族聚集村落,土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人均耕地面积2.5亩,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群众生活异常艰苦。2015年底,国家吹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角,班彦村被确定为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村,共精准识别贫困户186户712人。2016年,互助县人民政府批复投资3617万元对位于沙沟山的班彦村5、6社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及时成立了县、乡、村三级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易地搬迁。

在项目地址选择、村庄规划建设、房屋户型确定、建筑材料采购、扶贫产业选择上坚持群众“五做主”原则,科学选址、高标准建设,为每户贫困户修建80㎡安全住房,并配套水、电、路、冲水式公共卫生间、雨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村卫生室、文体活动等公共服务场所等。通过易地搬迁,村民走出了大山,住进了新房,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走在了崭新的硬化路上,困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易地扶贫搬迁,助力班彦村“拔穷根”。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把生产搞上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班彦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始终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富民产业,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了《五十镇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实施方案》。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群众普遍认可的基础上,确定了八眉猪养殖、特色种植、资产收益、生态补偿、光伏扶贫、酩馏酒酿造、盘绣制作、转移就业等多项脱贫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助力班彦村奔小康。盘绣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没有渠道与市场对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不成效益。2018年,班彦村组建土族盘绣合作社,并与知名电商合作,使盘绣逐渐成为民族特色产业,带动了全村145名妇女就业,有的绣品还远销国外。现在,除了从事传统盘绣工艺,绣娘们还开始承接民族服装的加工制作。为了形成产业规模,村里在省道边建起盘绣园,还为盘绣等产品注册了班彦商标,探索特色产品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依托特有的八眉猪品牌,给每户在集中养殖区配套建设36平方米的圈舍,八眉猪存栏最多时超过1200头,户均年可增收3000元;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户均年收益2500元;政府投资的村级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益。同时启动了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扶持16户民宿农家乐和酩馏酒坊,打造了休闲农业观光园。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15元,全村实现了小康。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班彦村时嘱咐当地干部群众,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班彦村借易地扶贫搬迁惠民政策东风,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边远山区整体搬迁到川水地区,贫困群众人居环境、生活面貌发生了质的转变,步入了搬迁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

“青海青、湟水黄,民族娃、团结花,汉藏蒙、回土撒,各个民族把手拉。”这段班彦村全村人都会的花儿,唱出了土族群众内心深处满满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班彦村基本情况:

班彦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全村共有8个社369户1396人,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96%,是一个土族聚居村落。“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是过去班彦村的真实写照。2015年10月,土乡大地吹响了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班彦村迎来了异地搬迁的好政策。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班彦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7年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20年,班彦村全村实现了小康。目前,该村已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主线引领,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特色养殖等富民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班彦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