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信守承诺巧治沙 忍辱负重铸丰碑
发布时间:2021.09.29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土门镇,这里寸草不生,狂沙肆虐,风沙严重侵蚀着附近村庄和农田。面对风沙蔓延、家园岌岌可危的严峻现状,1981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尝试对荒山、荒滩、荒地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造谁有”的开发政策,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并把八步沙作为林地承包试点向全社会公开推出。

这年春天,时任土门公社漪泉大队主任、共产党员的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并动员了他的搭档,54岁的支部书记贺发林加盟入伙。尔后,台子大队40岁的支部书记张润元、60岁的郭朝明、罗元奎及和乐大队45岁的程满等六个志同道合的共产党员,不约而同相继“辞官”,庄重地在护沙造林的承包合同上,一一捺下了鲜红的指头印。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全县惟一一家生态公益性集体林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由此,拉开了与天斗,与地斗,与风沙抗争的序幕。

面对乡邻的冷嘲热讽与家人的不解困惑,六个老汉毅然而然背着铺盖卷,拿着简单的锅碗瓢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抛家离舍,走进当时一无所有的林场——没有场房,没有资金,没有匾牌,没有后勤保障,更没有一点治沙造林技术,有的只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改变家园的生存环境,共产党员就要勇敢站出来,任劳任怨,奉献自我;有的肩膀上扛着的铁锹,身边的毛驴车,相依为命的6个伙伴;有的只是誓在荒沙上撒播绿色的坚定信念,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为了植树造林,改变面貌,六老汉舍弃了天伦之乐,以场为家,挖地窝子栖身,吃住在古浪有名的风沙口——八步沙。没有树苗,自家的承包地里育;没有水源,赶着毛驴车,到附近村子的涝池里死乞白脸的拉;没有经费,卖掉自家土豆种子、甚至口粮收麦草。饿了,找3块石头,支个小铁锅,刷几把面,喝几口拌汤,啃两嘴干粮,就是一日三餐。冻了,几个人相互依偎在一起,或是燃一把干草取暖;干活乏累了,仰躺在沙丘上,抽几口旱烟解乏……为早日取得效益,他们以户为单位,将八步沙周围荒漠,大致分为6块区域,约定谁植好谁承包区域的树,且要保种保活保管护。在县林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亲身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把草、一棵树,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措施。为了治理沙漠,六个执拗的老汉约定“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

一年又一年春秋种冬夏护,树木林草一棵棵一丛丛成活了,汗水滋润的脚印,逐步变为生机勃发的沃土。经验多了,看护勤了,林木成活率逐步提升。

六老汉住过的毛坯房

绿色,在六老汉心血的浇灌和滋润下,先是一点一点,接着是一片一片,如星火燎原般在八步沙悄然蔓延开来。

八步沙六老汉及后代们坚持防沙治沙的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和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甘肃省委、省政府曾两次树立“六老汉”所在的八步沙林场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甘肃省防沙治沙先进单位”。1999年,甘肃省绿化委、甘肃省林业厅专门在八步沙林场为“六老汉”树碑记功。“六老汉”中的石满、张润元两位老人先后荣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第四届地球奖”等荣誉称号,二代郭万刚先后获得 “全国优秀护林员”“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五届”慈善人物、武威市首届“绿化奖章获得者”等各级各类表彰奖励。2020年11月24日,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更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四十载,代代传承,六个家庭一直延续着一个诺言,就是誓把荒漠变绿洲。走进八步沙,触摸六老汉精神高地,那就是:一心一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八步沙治沙人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以自身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八步沙林场基本情况:

土门镇八步沙林场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处,东接黄花滩镇,西连泗水镇,北接永丰滩镇,南靠定宁镇。平均海拔176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8公里。这里属于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淤积层厚,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大部分为平川河水灌区,宜于发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