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老院装载革命故事 村镇红绿发展喜开颜
发布时间:2021.09.29

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城关村有一处两当红色文化革命旧址——老南街。老南街位于城关镇城关村西南处,全长256米,是两当兵变暨红色革命文化园区——两当兵变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89年前,正是在这里,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动了著名的“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掀开了陕甘革命的新篇章。

1929年起,陕甘连续几年大旱,灾民四起,加上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形成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浪潮。从1929年到1930年秋,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李秉荣、李特生、习仲勋等共产党员到国民党部队开展兵运工作,提出“组织政治罢工,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策略。

老南街北门

在酝酿兵变的过程中,习仲勋很注重营官兵与驻地群众的关系,发现士兵强拿群众东西,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制止,严肃部队军风军纪,维护群众利益。他以身作则,伸张正义,公平待人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尊金和爱戴。同时习仲勋注意到国民党军队士兵生活十分困苦,杂牌军队部队中装备、服装和生活质量更差。习仲勋提出反对打骂士兵,改善士兵生活,反对压迫杂牌军,要求平等待遇等口号,进而提出反对军阀战争、拥护红军口号,成立红军之友社。

1932年3月,营党委准备利用该营即将从驻地凤县、两当出发前往徽县换防之机,拉出武装,发动兵变。4月1日傍晚,习仲勋、刘林圃主持召开中共营党委扩大会议,作了兵变的具体部署和深入动员。4月2日零点,在习仲勋、刘林圃、许天杰等指挥下,发动了兵变,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后连夜行军,一路到达两当县太阳寺,在此召开了部队改编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随后兵变部队北上,意欲回合刘志丹部队,在途中先后同国民党军队、地方民团和土匪武装进行了多次战斗,行军千余里,把革命火种撒向陕甘大地。转战多日后,第五支队终因敌众我寡,加之长途跋涉,兵变战士伤亡溃散,震动国民党甘陕当局的两当兵变最终惜败于泾河之滨。

两当兵变旧址位于两当县城关镇城关村老南街20号,这里是1932年4月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发动“两当兵变”的指挥部所在地,也是参加兵变的二连官兵驻地。发动兵变时,习仲勋等兵变领导人曾在张家大院中召开过紧急会议。跨过清漆大门进入宅院,看到的是典型的传统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风格。指挥地原是清朝中期一位姓张的陕西户县商人来两当修建的一座二进院的居民建筑,故又称“张家大院”。据老人讲,当时两当有所谓“四大家族”之说,张、苏、雷、索四家人中,张家和索家的大宅院,就位于老南街的中心地带。其中,张家是四大家族之首,崇尚耕读,人丁兴旺。两当兵变旧址便位于是张家大院所在地。

张家大院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距今已有192年的历史。整座建筑坐西朝东,共有大小房屋32件,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三座,两侧厢房建筑四座,总占地面积1439.65平方米,建筑面积586.31平方米。张家大院是两当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宅院,蕴藏着丰富的明清建筑文化特色。2016年6月两当兵变旧址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在旧址保护传承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用青石板铺装改造了指挥地所在的街区老南街,铺装面积2426.5平方米,建有牌坊两座,维修改造房屋10栋,新建房屋11栋。街道两边古色古香,仿古还原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两当兵变年代两当城的风貌,青色的瓦、灰色的砖、雕花的门窗,集中完整地体现了当时建筑风格,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其风貌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延续性。

两当兵变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国统区部队中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发动的最早一次军事斗争行动,在中国革命史和兵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今的两当,以其红绿结合的旅游模式,吸引着慕名前来游览的四方来客,2020年全年两当兵变旧址累计接待游客10.5万人次,百姓也借助红色等旅游资源,日子过得愈发红火。

89年前,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两当县城关镇城关村发动了著名的“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掀开了陕甘革命的新篇章。如今硝烟随已散尽,但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两当兵变旧址新貌内院


关村老南街基本情况:

位于两当县城关镇的城关村位于两当县城南面,共辖6个村民小组,453户1608人。全村耕地面积2329亩,均为山地,人均占有耕地1.44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务工、个体经营为主。截至目前,全村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共计163.1万元,固定资产144.35万元,经营收入主要为房租收入和地租收入,平均每年收入约在10万元以上。两当,这座伫立于陕甘大地,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小城以其红绿结合的旅游模式,吸引着慕名前来游览的四方来客。2020年全年两当兵变旧址累计接待游客10.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