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学习提升文化水平 争做新时代文明新人
发布时间:2021.09.29

刚解放的时候,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银达乡五四永丰合作社被列为省、地、县的两百户以上农业合作社试点,那时农村会计和记工员是必不可少的,可银达乡(后改名银达镇)全乡识字的人只有32个,入社的农民绝大多数不识字,严重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咋办?为解决这一问题,1950年,合作社组织群众办起了识字班、农民夜校,引导农民利用田间地头、冬闲时间学识字,发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1952年开办了速成识字班,这里很快出现了父子互教、兄弟互学、夫妻互帮,人人学文化,家家有读书声的动人景象,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1954年又把冬学改办成民校,还成立了3个扫盲班,一个高小班。群众识字了,就想着读书看报了。1955年,银达全乡订了79份报纸,12份杂志,生产队成立了读报组。社员们说,那些年,在田间地头读报,成了银达乡间一景。

毛主席光辉按语碑

银达大队学文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青壮年学文化、学政治的生动局面,也感染着老年人,他们也不甘落后,二队的“八奶奶学习班”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何玉芳老大娘虽年过六十,但耳不聋、眼不花,学习的劲头非常足。她走门串户把另外七位老大娘许宗兰、桂月珍、李月兰、郑秀英、杨春花、李茹兰、钟秀美组织起来商量说:“毛主席支持我们学文化,我们决不做‘睁眼瞎’,我们也要学文化,学毛主席著作。”经商量,主动成立了学习班,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识字、学理论,他们的行动立即得到了社员们的称赞。党支部得知这一情况后,认为这是进一步推动群众业余文化的绝好典型,对她们的学习精神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并将学习班正式命名为“八奶奶学习班”,生产队还为她们配备了教师。

从此,她们的学习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决心,长年累月地攻克一个个难关,把学习文化、扫除文盲当作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的具体行动。学习中,如果谁有病或者有其他事缠身不能参加学习,为使她们不要掉队,其他老人都聚集到她们的家里,先帮有困难的老人做完家务,再坐在一起认真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她们每人识字800个以上,真正做到了会写、会认、会讲、会用,基本上能够看书读报,何玉芳、桂月珍二位老大娘还能像青年人一样学着作诗、写文章。当听到背后有人讽刺她们的话时,二位老人回击说:“活到老,学到老,毛主席教导要记牢,掌握文化干革命,人老心红斗志高。”

1953年冬,原酒泉县委派当时任宣传干事的车宏彰和黄显德两位同志专门驻扎在银达村支持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异常高涨,各种公益事业、文化活动也相继开展起来。因此,车宏彰和黄显德就以银达乡农民学习的情况为内容写了《酒泉县银达乡是怎样进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一文,重点就银达乡学文化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描写,当时该文在《甘肃日报》刊登。后这篇文章被收录在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1955年12月27日,毛主席亲自审阅了这篇文章并题写了指导全国农村开展“扫盲运动”的按语,对银达村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和群众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号召全国农村要学习银达的做法。1958年,银达全乡80%的青壮年都摘掉了文盲帽子,小学的学生数也由解放初的104名,猛增到38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0%。

1975年,在毛主席光辉按语发表20周年之际,银达村党总支提议修建毛主席光辉按语碑,党员群众积极响应,自己酬工酬劳修建起来占地2000平方米的毛主席光辉按语碑广场和占地750平方米的文化剧场。2015年在毛主席光辉按语发表60周年之际,银达村党总支又提出,按语碑广场周边破败不堪有碍观瞻,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按语碑广场进行了拓展和提升改造,并将银达村近60年的发展历程用室外写真的方式向外宣传,2017年区委宣传部又在银达村建起了“肃州好人馆”,极大的丰富了银达村红色教育基地内涵。

近年来,在银达村毛主席光辉按语碑广场和“肃州好人馆”开展红色教育的单位团体逐年增加,年接待人数在近万人次。按语的光辉,领导的关怀,激励着银达人民紧随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为时代引吭高歌,始终在发展生产、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向前。

活到老,学到老,毛主席教导要记牢,掌握文化干革命,人老心红斗志高。银达村毛主席光辉按语的故事,彰显了在党的领导下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追求,显示出人民紧随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共促生产、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银达村基本情况:

银达村地处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城北5公里处,总面积9.6平方公里,现辖14个村民小组,625户2384人,耕地面积4700亩。多年来,银达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加强文化引领、打造红色堡垒、助推农村发展”为目标,在毛主席光辉按语精神的鼓舞下,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有效激发村级组织内在活力,“逢节有演出、月月有活动”“下地是农民、上台是演员”成为了银达农民的真实写照。

八奶奶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