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发布时间:2021.09.29

郝家桥调查,是1943年习仲勋同志在绥德分区郝家桥村进行的一次重要的调查活动。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劳动英雄刘玉厚,形成了模范村郝家桥村,为全面开展绥德分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掀起绥德分区群众生产热潮,有力支援了陕北革命。习仲勋同志在开展郝家桥调查中始终坚持做到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最终解决了绥德52万人的吃饭问题。调查中所展现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是对党员干部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出的最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郝家桥乡政府旧址

郝家桥蹲点调查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真挚情谊的生动呈现。1943年3月,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带领调查组成员时任绥德地委秘书长安志文、绥德县委书记宋养初、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邹文宣、绥德县妇救会主任张力、沙滩坪区委代书记林肖硖、《解放日报》驻绥记者田方和《抗战报》主编梅行,来到郝家桥村展开了蹲点调查。

抱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工作态度,调查组进驻郝家桥村后,以绝不打扰群众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为出发点,采取上门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村党支部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谈心活动、召开座谈会等群众欢迎的方式方法开展调查。随后,调查组全面总结了郝家桥村减租减息、变工队、精耕细作、移民运动、厉行节约、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了《谈夏收》《记两个变工队》《谈锄草》《移民问题》等多篇调查报告发表在《解放日报》上,有力地促进了绥德分区的各项工作。

在44天的时间里,调查组坚持“深入群众实际,以问题导向为主,典型突破,推动全局”的工作方法,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生产,缓解了租佃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为郝家桥村接下来开展农业大生产扫除了障碍,打开了局面。郝家桥调查中形成的生产理论和生产实践,迅速在绥德分区全面推广。

学习农村楷模,弘扬英雄精神。在郝家桥调查期间,为了鼓舞群众劳动热情,掀起生产高潮,调查组还组织开展了“好受苦人”(“好劳动人”)评选活动,选出全村各行业中的“好受苦人”,作为村级劳动英雄的候选人。再经全村群众投豆,在“好受苦人”中选出郝家桥乡、村劳动英雄。其中,以刘玉厚为代表的劳动英雄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勤劳生产,改善生活,支援抗战的功劳,经习仲勋提议地委会议研究决定,授予刘玉厚模范党员、劳动英雄称号。在群众中形成了“劳动光荣,受人尊敬”的观念,在全区掀起了“人人学习刘玉厚,村村学习郝家桥”的高潮,为全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1943年年到底,郝家桥村不仅取得了大丰收,绥德分区当年的生产总值折合小米也达到了40余万石,既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还支援了抗战,解决了部队大部分粮食供应,实现了全区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44天后,习仲勋因工作返回绥德地委,却为郝家桥村留下了代代传承的劳模精神和深情厚谊。

1944年7月,中共绥德地委、绥德专署给郝家桥村送来了“农村楷模”的牌匾。由此,郝家桥村就有了另外一个响亮的名字——农村楷模,郝家桥村也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一面旗帜。

郝家桥调查取得的成果,是老一辈革命家发动群众搞好生产,支援革命的历史缩影,是坚持群众路线战胜困难的真实写照。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任务,坚持群众路线,成为党在和平年代取得辉煌发展成就,永葆青春的动力源泉。


郝家桥村基本情况:

郝家桥村位于榆林市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处,革命战争年代是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是闻名遐迩的农村楷模。大革命时期,郝家桥村是成立村农民协会和建立中共组织较早的村庄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郝家桥村是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楷模,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中发挥了模范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郝家桥村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改革,为边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郝家桥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搞好生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永葆农村楷模的先进性和创造力。

截至2020年底,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0万元,村民分红8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全村实现整体脱贫。2021年2月25日,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如今的郝家桥村,正在以新的面貌、新的作为、新的变化讲述着新时代农村中的发展故事。

郝家桥乡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