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传承先烈志,迈步新长征
发布时间:2021.09.29

陕西宁强,是“陕南星火初萌地”。在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沃土上,1927年春,陕南第1个党组织“中共大安小组”建立;1930年10月,陕南第1个县委组织“中共宁羌县委”建立;1932年12月,陕南第1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简池沟支部”建立;1935年2月,陕南战役在宁强打响第1枪。无数革命先烈在宁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每一方纪念碑,每一座烈士墓,每一段英雄故事,都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这其中,就有宁强大安陈锦章烈士一家三代11人跟随红四方面军走上长征之路的身影。

“长征一家人”点燃了陕南革命的“星星之火”。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两年之后,24岁的陈锦章从汉水源头一个叫做金牛驿的村庄出发,千里跋涉来到东海之滨的上海美专求学。在上海,陈锦章像一滴水珠融入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次浪潮,接受了思想的荡涤、经受了组织的考验,于192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之后,他成为中共上海西区组织的骨干成员,积极投身“五卅运动”等革命活动。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带着革命“火种”回到家乡,,动员妇女放足、男子剪辫,组织学生上街宣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展胞弟陈文华和进步青年何蔚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建立了陕南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大安小组,点亮了陕南革命第一盏明灯。

“长征一家人”见证了陕南革命的“百折不摧”。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陕西地下党组织遭敌破坏,陈锦章不幸被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避难于四川成都。1929年,革命斗争形势更加严峻,陈锦章潜回汉中,投入更为艰险的革命斗争。那时,陈文华也已担任汉中第五师范党小组组长,创办了汉中第一个党的机关刊物《前驱》,旗帜鲜明号召青年学生团结起来,参加革命斗争。1930年11月,陈锦章、陈文华同时被选为中共陕南特委委员,陈文华被任命为特委书记。在兄弟二人和众多革命志士的努力下,陕南学运一浪高过一浪,农运逐渐形成热潮,陈文华任政委的红二十九军第三游击队等数支游击队在汉水两岸的秦巴山地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

“长征一家人”诠释了革命先烈的“舍生取义”。 1935年,红军攻克宁强,陕南战役首战告捷。陈锦章趁热打铁动员全家男女老幼11人,毅然踏上长征之路。当时,陈锦章之父陈大训已年过六旬,最小的陈青梅还在襁褓之中。长征路上,陈锦章和弟弟陈文华、陈文芳被分到作战部队,先后在不同战役中牺牲。陈大训和家中妇女儿童被分到了后勤部队,在转战途中或牺牲、或掉队、或失踪。吴家珍在与红军强渡嘉陵江后转战途中被敌军冲散,与大部队失去联系几经辗转,回到汉中娘家,几年后曾登报寻夫,但最终无果;宁素梅在江油突围战役中也不幸牺牲;李泽生在延安找红军的部队继续革命,之后也再无音讯;当16岁的陈真仁带着11岁的陈亚民、4岁半的陈汉兰走到四川茂县时,陈真仁染上伤寒、高烧不退,陈汉兰患上严重脱肛、流血不止,陈亚民在绝望中哀求一位开茶铺的老婆婆收留下陈汉兰后,继续和姑姑陈真仁前行,却在走到达拉山时因极度虚弱与姑姑走散。最终,仅陈真仁一人到达延安。等到60年后,陈亚民在上海电视台《长征·世纪丰碑》摄制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当年被自己“遗弃”的妹妹陈汉兰。

硝烟已散,精神永存,“长征一家人”点燃了陕南革命的“星星之火”,诠释了革命先烈的“舍生取义”,见证了陕南革命的“百折不摧”,激励了时代新人的“忠诚担当”。


烈金坝村基本情况:

烈金坝村地处宁强县西北部汉江源头发祥地,距镇政府5公里,108国道与烈阳公路在此交汇,阳安铁路东西贯穿全村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烈金坝村被命名为省级传统村落,也是建立陕南第一个党组织的革命烈士陈锦章的故乡,在国家脱贫攻坚好政策的推动下,烈金坝村发展产业种植100亩烤烟,20亩蔬菜园,10亩猕猴桃园,带动25户贫困户增收,拓宽9、10组道路5公里;实施9、10组饮用水工程建设,建设蓄水池3个,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经济收入及生活便利。通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工作的开展,如今的烈金坝村村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