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昔日贫困村,今朝大变样
发布时间:2021.09.29

在脱贫攻坚中,化屋村把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针对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脱贫不稳定的农户,全力提升“水、电、路、房”等各项基础设施质量,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群众脱贫致富基础。在公路改造方面,建成黔织至自由的环湖旅游公路2.8公里,全力做好近5公里通村油路的提质改造工作,并加修边沟,全程翻铺沥青,对公路两侧进行了美化亮化。建成通组路、连户路11.33公里。在安全饮水方面,投入近68万元实施“哈冲洞”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安装自来水管道11.54公里,解决黔织、岔河两个组近200户安全稳定饮水问题;投入37万元实施自由组供水管网工程,易搬安置点34户农户全部受益。在住房保障方面,近3年来,实施危房改造11户、解决困难户安全住房1户、旧房整治11户,完成移民“避险解困”房屋整治162户。

组织村两委开会

2018年以来,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为依托,打造扶贫车间1个12间,其中村合作社入股54万元、鼓励社会资金入股112万元,带动群众就近就业36人(其中安置点群众16人)。大力发展蜂糖李等经果林种植、乌鸡等养殖,带动群众经营农家乐及旅游民宿29家44人就业,目前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24万元。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持续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实施67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立流域护河队伍11人,专业打捞船1艘,明确河段责任到人,随时保持河面、河岸干净整洁,2018年全面取缔网箱养殖,流域内共取缔网箱(暂养箱)养殖1022平方米。

采取“帮扶责任人+教师+家长”的模式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确保适龄儿童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全村无辍学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52户181人,整户兜底保障8户18人,全村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53人、占比80.02%。教育、生活全保障。

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载体,组建了35人的讲习队伍,以“群众点单、支部配菜”的方式,讲党的方针政策、讲实用技术、讲感恩奋进等,激发群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17年,化屋村顺利摘掉深度贫困村帽子;2018年,化屋村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并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19年,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昔日以贫困著称的“穷山恶水之地”,已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村”,数十年一直受贫困困扰的世代苗家儿女,终于彻底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

化屋村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盯脱贫目标,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激发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干事创业内生动力,集中力量攻坚,变“穷山恶水之地”为观光度假村,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


化屋村基本情况:

化屋村位于乌江源百里画廊鸭池河大峡谷、东风湖北岸,海拔870米至1360米之间,距黔西县城38公里,村域面积为8.2平方公里,有耕地1403亩,林地面积3986亩。辖3个村民组,284户1133人,居住着苗、彝、汉3个民族,其中苗族275户1096人、占比96.7%,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45户721人,是黔西县仅有的1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早年间,这里一度以贫穷、闭塞、落后著称,全村房屋破漏,不通水、电、路,人们要出村,必须攀爬村后的悬崖“手扒岩”,物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直至2008年,这个与世隔绝的“悬崖村”才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并同步实施了沼气池、小水窖及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新建了化屋码头、舞台、广场、宾馆、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独特的深峡河谷景观和原生态民族文化也成就了化屋原生态旅游度假村的美誉。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