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彝汉结盟一家亲 团结光辉映后世
发布时间:2021.09.29

86年前,红军长征途经凉山,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抒写了“彝海结盟”的传奇故事,也成就了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1935年5月22日,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领中央红军遣队到达冕宁县大桥场。当红军先遣队过大桥翻峨瓦山进入彝区时,受到彝族武装的袭击,他们试图阻止红军前进,走在队伍后面的工兵连,被彝人缴械退回到大桥场,红军只得原地待命。红军纪律严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向彝民开枪反击。

刘伯承和聂荣臻命令队伍在原地休息待命,让懂彝语的向导陈志喜给彝族作宣传解释,说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是借路通过,北上抗日,决不会以彝族人民为敌。”

家住彝海羊坪子的果基家支头人果基小叶丹派其管家沙马尔各去探听情况。沙马尔各与红军干部冯文彬、萧华相见,进一步了解到红军的民族政策及其主张后报告小叶丹。小叶丹听取沙马尔各的汇报后决定与红军首长见面。

在彝海边上小叶丹与刘伯承相见。两位四川汉子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小叶丹在我党、我军民族政策和行动的感召下,对红军产生了好感和信任,愿与刘伯承司令结拜为兄弟,保红军通过百里彝区。

在美丽的彝海湖畔,刘伯承和小叶丹,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杀鸡歃血,对天盟誓,结为兄弟,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刘伯承把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和一些步枪送给了小叶丹,小叶丹也将自己的坐骑送给刘伯承作为纪念。结盟后,红军帮助彝族同胞成立了一支“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队长,授予旗帜,并赠送了枪支。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政府要追究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的罪责,要他交出旗帜,可小叶丹宁愿倾家荡产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把旗帜交出来。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小叶丹把这面旗帜视作民族团结的见证和民族解放的希望。

遗憾的是,小叶丹并没有等到红军回来的那一天,于1942年6月18日遇袭身亡,年仅48岁。

小叶丹去世后,家庭一下失去顶梁柱,他的妻儿陷入了困境。在那黑暗的年代,彝族人民面临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这对于一个失去丈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好在小叶丹有一位深明大义、坚韧勇敢的妻子,在丈夫遇难后的艰难岁月里,小叶丹夫人始终不忘丈夫的临终嘱托,深信红军会回来,深信“刘大哥”会回来,深信革命会胜利。

“人在旗在”,小叶丹夫人把丈夫留下的旗帜视如自己的生命,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保存这面旗帜,面对敌人翻箱倒柜、敲诈勒索、威逼利诱,她从不屈服。她把旗子藏到背篼的夹层里,又担心疏忽暴露。几经思考后,她把旗帜缝进自己所穿的百褶裙夹层里。这一缝就是八年,近3000多个日夜的等待和坚守……终于在1950年3月28日,冕宁迎来了和平解放。小叶丹夫人遵照丈夫的遗愿,将这面珍贵的旗帜献给了国家。

86年来,“彝海结盟”从一个故事变成了一种情怀,刘伯承和小叶丹用革命的友情和革命的亲情把两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彝海结盟”作为一面民族平等、团结的光辉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彝海村基本情况:

故事发生地彝海村地处安宁河谷上游,幅员面积80.8平方公里,位于冕宁县城北部37公里处,是红色革命老区,“彝海结盟”遗址所在地,平均海拔2080米。

彝海村系彝族聚居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1088户,4626人。彝海村为传统农业村,主要以种植马铃薯、玉米、花椒为主。畜牧以养殖牛、羊、猪、家禽为主。G5京昆高速、108国道贯穿全境,有6条通村公路连接国道,总长28公里,1条旅游专线公路长6.9公里。通组路全部硬化共计28公里。全村人畜安全饮水全部解决,全村完成农网改造,户户通电。广播覆盖所有村组,电视入户率100%。全村共有两个幼教点,一所完小,在园幼儿53人,全村7-1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在战略支援部队、彝海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援建,及各级各部门帮助下,原址拆旧新建彝家特色旅游新寨--“结盟新寨”,36户,147人,搬入新居。

村中大部分村民积极参与到彝海红色旅游接待服务中,有的向彝海公司供应农特产品,有的办起了特色民俗,有的招聘到彝海公司从事安保、保洁、景区服务等工作,村民不仅脱了贫,更逐渐走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