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下庄村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打油诗。老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的大山深处,四周高山绝壁合围,整个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坑”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到县城要走3天,全村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背篓背进山,村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997年,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在县里参加干部班培训时,看到原本封闭落后的邻村如今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唱、路上汽车忙的景象,深受刺激,下定决心修路,带领村民走出贫困。
“修路!”这两个字像一颗深水*,在平静的下庄村掀起了千层浪。“那个路怎么可能修得通,那个万丈悬崖,人都不会去,草也不会长。”“既没钱又没物资,拿什么修路?”村民们纷纷提出质疑和反对。
党支部活动室开会场景
毛相林和村干部一遍遍跟村民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如能前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修不完还有孙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村民们渐渐动了心。“修吧!”“我同意修!”“我也支持修!”……乡亲们纷纷高举手臂,一场征服自然挖掉穷根的战役,就在这些青筋暴突的庄稼汉手中打响了。
1997年冬天,毛相林和村民带着钢钎、铁锤、锄头、撮箕进山,开始向悬崖绝壁挑战。没有资金,毛相林“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和妹妹寄存的3000元家具款,还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村民们也纷纷加入其中,尽自己所能出工出力,用能买多少物资就修多少里路的办法,一块钱一块钱攒。没有大型机械设备,毛相林就带着青壮年在悬崖上腰系绳索,像荡秋千一样打炮眼。高山绝壁没有人家,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在半山腰打地铺、睡岩洞……为早日修通绝壁路,毛相林最长一次在工地三个月没回家。
就这样,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历时7年,以先后6人献出生命为代价,在悬崖峭壁上以最原始的方式抠出了一条长8公里的出山公路。这条路是人们盼望已久与外面世界沟通的连接路、出行路,它凿碎了下庄村人祖祖辈辈贫困的封锁,凿开了下庄村通往富裕的新希望。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毛相林同志在担任村干部的43年里,始终牢记共产党员身份,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带领村民发扬“愚公精神”,以“不等不靠”的自觉、“敢想敢干”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合力攻坚”的奋斗,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他立公心,冲锋在前、勇担重任、无私奉献,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力量;他强信心,带领村民站在新生活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激发出周围群众“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如今,这座曾深锁天坑的村落,正张开怀抱,热情迎接八方来客。路就在脚下,勤劳勇敢的下庄村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毛相林以一种表率的力量,带领下庄村人构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强大正能量集体,勇于破除空间贫困壁垒。下庄村人用艰苦奋斗精神赢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是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典型代表。
下庄村基本情况:
下庄村位于巫山县竹贤乡西部,毗邻小三峡上游峡谷平定河、后溪河,幅员面积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5亩,林地面积7960亩,森林覆盖率达71.5%。因地貌奇特,境内既有海拔1600米的高山又有海拔250米的河谷,整体呈井形矗立,又称“天坑村”。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25户693人,有党员18人,在职村干部5人。下庄村立足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地制宜的确定了“瓜果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培育出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橙)“三色”经济。常年稳定外出务工200余人,全村每年劳务收入700余万元;按照“政府主导、村两委主管、合作社主抓、农户主体”的产业发展原则,种植经济作物近2000亩,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2015年已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5元。
下庄天路修通后的下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