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河池市的红军标语楼始建于1926年,是一座三进二层木楼板,夯土墙内外抹石灰,硬山搁桁,小青瓦屋面建筑,由前、中、后及天井组成,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街中心,距金城江城区28公里。从外表看,该楼跟其他民房并无两样,推门进入,可发现墙上留有90年前红军写下的不少标语和漫画,这是1930年红七军在此驻扎时留下的。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胜利后,红七军主力由百色向凤山、东兰革命根据地转移。1930年3月31日,在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和军长张云逸的率领下,部队到达河池县城,夜宿河池镇及附近村屯。这是红军第一次驻扎河池,由于对红军缺乏了解,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欺骗宣传,当地群众对红军心存怀疑、恐惧心理,有些人一听到“红军要来了”,就赶上骡马进山躲藏起来,家中仅留下老弱病残。
红军入城后,首先打开监狱释放被国民党关押的无辜群众,并上街打扫卫生,帮群众劈柴、挑水,在居所墙壁上书写标语、漫画,大力宣传红军宗旨和纪律,消除群众顾虑。在家的老人们看到红军与以往的国民党军队、土匪不一样,并没有胡乱放枪,也没有打人、骂人、抢东西,语言和蔼,谈吐从容,便不再害怕红军,并通知山上的亲人回家。
红军标语楼照片
尽管条件艰苦,缺衣少粮,但红军始终视纪律高于生命,关心群众利益,遵守群众纪律。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深得当地群众拥护。11月10日,红军打好背包、打扫卫生、归还借用之物,向房东告别后,两个师7000余人到城外集合,服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指挥,北上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当地群众闻讯,即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茶送水,送果送食,高呼口号,送别红军。
红军先后三次进入河池县城,并把红军标语楼做为宿营地和指挥部,让这幢不起眼的古朴小楼,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见证了革命志士对美好新中国的无限向往。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红军在该楼的墙壁上先后写下了55条宣传标语,画有6幅宣传漫画;因而这座小楼得名“红军标语楼”。
经多方考证查实,红军标语楼是目前全国红军标语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78年12月11日,公布“红军标语楼”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25日,定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红军标语楼”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奠定了该“红军标语楼”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地位。
时光如梭,沧海桑田。如今,标语楼留存的励志标语和漫画,同样激励着河池儿女在新时代继续披荆斩棘、克难攻坚,昂首迈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以标语、漫画等形式,大力宣传红军宗旨和纪律,并以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以严明的纪律、庄严的承诺,锤炼了红七军将士严守纪律的政治品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红七军精神的感召下,河池当地100多人义无反顾追随红军,投身革命,壮大了红七军的力量,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河池镇基本情况:
河池镇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西部,总面积319.4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因民谣“大雨成河,天旱成池”而得名。河池镇有着光辉革命历史。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李明瑞等曾经率领红七军、红八军三次驻扎此地,恢复和发展农民协会、工会、青年团、妇联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受到当地老百姓热烈欢迎。河池镇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先后有当代著名作家巴金、丰子凯,抗日名将冯玉祥,著名画家徐悲鸿等名人志士在河池镇留下珍贵的足迹。镇内有元朝罗汉洞、明朝城墙、河池文庙、红七军、红八军阅兵广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标语楼等历史文化景点及英洞旅游度假山庄、红沙湾生态旅游景区、河池机场景区、壮王湖、流水岩、鲤龙关等优美的生态旅游景点。
广安昌盐店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