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广东省唯一全区域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回望90年的革命风雨征程,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穿过枪林弹雨的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在这里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将红四军出击东江、红色交通线等革命故事印刻在这片红土地上,留下值得缅怀和传承的精神遗产。90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承前启后的战役在这里打响,成为南昌起义部队入粤至关重要的一战。开国上将萧克曾评价:“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三河坝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西部,为粤东水路交通要冲,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交融相汇而得名,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
1927年8月初,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起义军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挥军南下,准备占领潮汕,经闽西上杭、长汀、永定,进入了广东大埔。9月20日,起义军实施中共前委长汀会议分兵潮汕的决策,周恩来、贺龙等率起义军从三河坝前往潮州、汕头。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育团工约3千多人,以汇东村东文部的“田氏宗祠”作为作战指挥部,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国民党反动派调兵黔江,派钱大钧部约2万人“讨伐”南昌起义军。为更好牵制敌军,为贺龙、叶挺主力军攻打潮汕争取更多时间,起义军从处于背水位置的汇城村撤退至地形较高的笔枝尾山,并在周围布点防御、修筑工事,利用地形进行有效防护。枪林弹雨、火光耀天,起义军浴血奋战三昼夜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后东撤饶平。这既保留了革命火种,又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为中共苏区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革命火种撒播开来。
在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争里,如何以三千敌两万,不仅考验起义军的战略战术,更考验将士们的意志信念。在田氏宗祠墙面上,朱德写下“誓死杀敌”四个苍劲大字,激励起义军战士们。弹尽援绝之际,起义军陷入敌人三面包围中,以“次第掩护,逐步撤退”战略撤离。为掩护部队转移,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五团三营营长蔡晴川及全营近300名将士坚持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尽最后一颗手榴弹,跳出战壕与敌军进行肉搏,最后全营牺牲在笔枝山上,用行动诠释“誓死杀敌”四字背后视死如归与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体现高涨的革命情绪和伟大使命。在整个三河坝战役中,汇东村民在党组织和工农的领导下,主动为“起义军”运输伤员、提供食物,真正实现“军民鱼水情”。
经过长达半年的千里转战,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余部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达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2018年,在三河坝战役精神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党史、军史专家提炼了三河坝战役精神,即“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军民同心、誓死杀敌;务实探索、薪火传承”。三河坝战役精神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作为难能可贵的本色,让人民军队更加有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种精神也在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埔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枪林弹雨、火光耀天,起义军浴血奋战三昼夜守住了革命的火种和有生力量,并在艰难时刻为部队种下必胜信念,铸造军魂,成为探索中国革命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军事上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的重要转折点。革命先烈的故事在这片遍洒英烈鲜血的红色土地上传颂,永远激励着后继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梅州“八一” 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汇东村基本情况:
汇东村位于汀江、梅江、梅潭河的汇合处,下辖15个村民小组714户2852人,是“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所在地,辖区内有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田氏宗祠、龙文阁、永福寺、古溶渡等景点5处。近年来,该村旨在联片打造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目前,汇东村已入选中组部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正深入推进汇东书院、朱德指挥部旧址修缮布展、红色文化广场、汇东村委连接线道路工程建设和“红色+研学点”两镇六村联动党建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