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是革命时期鄂豫皖省委和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所在地。当时,设在姜家岗的红四方面军医院每天要接纳大量伤员,很多伤员由于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后被集中安葬在这里。1958年,时年20岁的姜能山就和本塆村民程于美一起在烈士墓周边载下了14棵扁柏树,并坚定一个信念:烈士墓园不可以没有人守。
烈士不容遗忘
1976年,时任该县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支部书记的姜能山在黄冈赤壁开会时,看到影视片中炮火纷飞,革命战士们冲锋在一线,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后却被人遗忘的场景时,他顿感心酸,并回到村里,来到安葬着73位红军烈士的墓群前,默默担负起义务看护烈士墓的重任。当时,由于村里人多地少,不少村民开始开荒要地。其中就有村民计划承包姜家岗的荒山,栽种油茶,姜能山知道后极力阻止。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每年的大年三十、正月十五、清明和霜降,姜能山都带着贡品前往祭拜。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有空,他都要前往修整枝丫、打扫卫生。姜能山回忆说:“他们都是为革命牺牲的,我每年守在这里,把他们当亲人一样……”
坚守唤起信念
1994年,村里有个乡亲到河南新县走亲戚,意外找到了其中一个烈士的后人。当年清明节,烈士家人赶到姜家岗长跪在地放声痛哭,当即拜谢姜老,并掏出2000元钱表达感谢。姜能山婉言谢绝,并一再说:“这是做人的本份,是我应该做的。”
其实姜能山家里并不富裕,老伴汪宝荣已中风多年,儿子长年在外打工,家里至今住着三间平瓦房,生活异常清贫。为此,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对他进行了捐款,他却只将这些善款全部用在陵园保护建设上。
老伴汪宝荣心疼他:“你这多年总是坚持守墓,无名无利,是何苦咧。”姜能山却坚定地说:“我自己是红军烈士的遗腹子,这些烈士为新中国解放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也找不到他们的亲人,我就是他们最亲的人啊!”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2011年9月,红安县民政局启动了姜家岗红军烈士陵园建设,兴建了门楼、围墙、四周大理石栏杆等,2012年竣工后,姜能山老人还是坚持义务看园。
姜能山的事迹还在《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刊登后,感动了社会,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捐款,前来寻找烈士亲人。武汉市蔡甸区汉东村老党员尚书正个人捐款5000元镌刻了烈士碑文。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时间里,姜能山老人守护的墓园工程已全部竣工,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前来参观凭吊的村民、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40余载痴心坚守,40余载初心不改,从满头青丝到苍苍白发,姜能山默默守护烈士墓园,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了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诠释一名党员不忘初心、朴实而坚定的信念,也激励着新一代青年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熊家咀村基本情况:
熊家咀村距红安县城40公里,北与河南新县紧相连,东与麻城接壤。全村10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湾,版图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2亩,水面面积近五百亩,山林面积4637亩,总人口532户2056人,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643人,2017年整村脱贫的贫困村,2018年顺利通过了国考、省考、市考等多方验收,在脱贫攻坚方面成绩显著。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走出了共和国将军程儒珍,著名烈士程昭续,是九月暴动指挥部“黄麻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发源地。这里有中共鄂豫皖省会旧址、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兵工厂、鄂豫皖苏区红军医院医药房被服厂、姜家岗红军医院、姜家岗红军公墓、程昭续烈士墓英雄树等,有程儒珍将军故军、江竹青烈士墓等国家级文物两处,县级文物五处,未定级文物多处,全村在册烈士3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