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奉献为人民 携手奔小康
发布时间:2021.09.29

位于豫北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曾经是当地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担任了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这一干就是51年。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史来贺带领刘庄人用了整整20年,把全村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他还带领村里的群众,不断总结种棉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56公斤,这在当时是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村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到了20世纪70年代,史来贺带领村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工副业上,办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庄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史来贺和村班子成员经过反复考察,引进高科技生物工程项目,在刘庄建成了一座以生产肌苷为主的生物制药厂。自开工以来,制药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创新。目前刘庄药厂的年产值占到了刘庄总产值的80%以上,位列全国医药行业百强。

1956年,上级部门要求刘庄等21个初级社合并成一个高级社。深知农村情况和农民心理的史来贺认为当时成立大社的条件还不成熟,顶住压力坚持不与别的村庄合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土地分不分到农户,工厂包不包到个人?是集体走富路,还是个人奔小康?刘庄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史来贺一遍又一遍地学习公报,回顾刘庄的发展历程,从刘庄的实际出发,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实行“综合经营、专业生产、分级管理、奖惩联产”的管理机制。

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史来贺始终践行着“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的人生箴言。担任村支书以来,史来贺一直按群众的平均劳动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项也不要。1965年,他任县委副书记,县里开始给他发工资。当时刘庄的分配水平还不高,史来贺就把县里发的工资交到村里,和村民一样拿工分。但当刘庄的分配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后,史来贺又放弃拿村里的分配,拿起了县里的工资。有心人为史来贺制作了一份《1977年至1990年史来贺与刘庄同等劳力年收入对照表》。表中显示,仅这14年里,史来贺就比本村的同等劳力少收入2.5万余元。1976年,史来贺又带领村民自筹资金给每家每户盖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第一批新房建成后,村民们建议让史来贺先搬进去住,但他却召开大会说:“搬新房先群众后干部,群众中谁住房困难谁先搬。”直到6年以后,史来贺才和最后5户老百姓一起搬进新居。

史来贺的故事内涵丰富,他的这种坚持坚定信念、共同富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无私奉献、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来者开拓进取、奋发有为。


刘庄基本情况:

刘庄村现有370户,1800多人,1050亩耕地。村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200名党员。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有华星药厂、绿园药业、农场、牧业公司、商业及酒店等产业。村民户均住房472平方米,享有50多项福利待遇,初步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经济市场化、生活城市化,为三个文明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全省干部教育现场培训基地、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