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铭刻望道记忆,传承信仰力量
发布时间:2021.09.29

1915年初,24岁的陈望道东渡日本留学,他十分喜爱阅读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等人翻译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文章,其中就包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从中接受了新的思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启程回国,应聘任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在因从事语文课程改革而引发的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中,陈望道被称为“四大金刚”(陈望道、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之首,“一师风潮”让陈望道得到了锻炼和教育。1920年春,29岁的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在年久失修的柴屋里,用两条长凳支起一块旧门板,既当床铺,又做书桌,凭借一盏油灯,日以继夜,伏案译书,就连一日三餐和茶水也常常是由老母亲给他送去。有一次,母亲端了粽子放到他的书桌,还在粽子边放了一碟红糖,催促他趁热吃。过了一会,母亲在屋外问儿子还要不要再加点红糖,陈望道连声答话:“够甜,够甜了。”然待母亲进屋收拾碗碟时,却发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而红糖一点没少。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于译书,竟把砚台里的墨汁当作红糖蘸着粽子吃了!这个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一直在陈望道的家乡流传着,父老乡亲也以自己的家乡能成为点燃革命圣火之地而自豪。

陈望道-乡村发展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顽强的意志,陈望道完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此译本对于正在建党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意义非常重大。译稿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于1920年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全文。全译本首印1000册,很快奉送完毕。因为8月版《共产党宣言》的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所以1920年9月又再版重印1000册,同时把书名更正过来。后来上海书店、平民书社、新文化书社、国光书店等相继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共产党宣言》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建设,对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陈望道、分水塘村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当他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给大家即兴讲述了这个故事。总书记结语赞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同年12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珠海时又讲到:“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为了甜蜜的信仰,可以如痴般地去追求。这讲的是陈望道的故事。……《信仰的味道》这篇短文刊登在11月27日的《人民日报》第4 版上,我建议大家都看一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信仰的味道》,讲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讲信仰的味道、信仰的感召、信仰的力量。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听取代表发言时说,自己有剪报的习惯,看到《信仰的味道》这篇文章真不错,就剪下来了。在中央政治局4月23日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以6个“深刻阐述”和3个“经典著作”,肯定了《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地位。他强调,“《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只有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体现了其对崇高理想信念的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城西街道基本情况:

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是《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的故里,也是“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故事的发生地。2018年,城西街道以陈望道故居为基点,不断挖掘红色基因,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全力打造望道信仰线美丽乡村精品线,为建设文化浙江贡献力量。据介绍,望道信仰线起点于城西街道横塘村,止于分水塘村,全长约13公里。而横塘村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强调深入学习推广“义乌经验”的地方,是“八八战略”在义乌的实践地。秉承望道精神,如今城西街道紧紧围绕“丝路起点、红色城西”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协同推进望道信仰线、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两大平台建设。

陈望道-展现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