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山西省繁峙县的滹沱河,流经河北省平山县,在太行山余脉拐了个弯,环抱起一个静谧的村庄,这就是西柏坡。72年前的3月23日,滹沱河畔阳光明媚。这一天,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小山村西柏坡成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1947年7月17日,在村里恶石沟的一块空地上,大家在沟端的一个旧房基上搭了一个布棚,放上一张桌子,几条凳子,摆放成主席台。没有座椅,100多位代表,都是以石头为凳,膝盖为桌,有的干脆就席地而坐参加整个会议。近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这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9日 05版《西柏坡:“赶考”出发地》)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1948年4月,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前委到达西柏坡,叶剑英率中央后委也同期到达,分开了一年的前委、工委、后委又汇合到了一起。5月27日,毛泽东乘车到达西柏坡,中央完成了从陕北到西柏坡的转移。西柏坡这个小山村成为全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70多年前,“滴滴嗒嗒”的电报声把一次次的战略部署从西柏坡传到大江南北的各大战场,掀起了大决战的高潮。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期间,党中央从西柏坡共发出197封电报。人民解放军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创造了平均一天歼灭国民党近一个师的奇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从“六条规定”到“八项规定”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一间面积不过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屋里没有扩音设备,座椅从四处拼凑借来,高低不齐……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正是在这间简陋的土坯房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亲手绘制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夺取全国胜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在这间几十平方米的会议室内,毛泽东主席面对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谆谆告诫全党。
也是在这里,1948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九月会议。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六条规定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铁规矩。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与西柏坡时期的“六条规定”一脉相承,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断改进作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优良传统。
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确保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从西柏坡出发去“赶考”
1949年3月23日,西柏坡村前屋后,大大小小的几百辆车从西柏坡村一直延伸到十几里外的郭苏河滩里……今天,是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的日子。
周恩来知道主席肯定又是一夜未眠,上午才休息一会儿,关切地问:“主席,休息好了没有?”
毛泽东望着远处连绵雄伟的太行山,意味深长地说道:“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
周恩来答道:“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就是西柏坡时期两位伟人的“赶考对”。这个“进京赶考”,“进京”意味着执政,“赶考”是要接受考验,其中有着中共中央领导人对未来深刻的思考,也有着在战争年代、在西柏坡时期对“考试”丰富而扎实的准备。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村基本情况:
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毗邻岗南水库,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五大红色圣地之一,国家5A级红色旅游景区。西柏坡纪念馆、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大书记旧居、石刻园等著名红色旅游景点都在西柏坡。全村共有85户,271人,耕地61亩,总面积700亩。主导产业为旅游服务业,全村从事旅游服务人员50多户,100多人,年集体收入达60余万元,年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
西柏坡实景剧《梦回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