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出生在密云云蒙山深处水泉峪村的邓玉芬,嫁给了本县张家坟村的任宗武。婆家也是穷苦的庄稼人,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地为生,含辛茹苦地养活了7个儿子。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伪满洲国。为了糊口,她们家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来到了她的家乡,宣传发动群众抗日。邓玉芬听了八路军的讲述,意识到只有穷苦人抱团,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救己救国。
1940年7月,八路军10团组织白河游击队。邓玉芬夫妇将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送到游击队,成为首批队员。随后,又将三儿子送到游击队。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邓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叫丈夫把在外干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参加了村里的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3月,邓玉芬一家和许多当地群众响应抗日政府号召,重返“无人区”搞春耕,结果在返回途中遭遇日军偷袭,她的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被抓走。一夜之间,邓玉芬失去了丈夫和儿子,悲痛欲绝。但她没有被敌人的残暴吓倒,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
1942年秋天,她的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夏天,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同年秋天,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不治身亡。
白发人送黑发人,她是八路军战士们的“邓妈妈”
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邓玉芬都咬牙挺住了。她掩藏住内心的悲痛,为八路军做鞋做袜、照料伤员,她的家成了八路军和伤病员的经常性住所。她把战士们当成自己的儿子,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补衣服,悉心照料伤病员,把收获的粮食送给八路军,自己和两个小儿子吃粗糠野菜充饥。为了给伤病员增加营养,她专门养了几只老母鸡,却一个鸡蛋也不舍得吃,都给了伤病员。许多八路军都知道,猪头岭上有个家,家里有一位勇敢、善良的“邓妈妈”。
1944年春天,日伪军对“无人区”进行了七天七夜的疯狂扫荡,慌乱中,邓玉芬的六儿子跑丢了,她忍着内心的伤痛,搀扶着伤病员,背着发烧的七儿子,和乡亲们一起躲进山洞。生病的七儿子哭闹着要回家,为了伤病员和乡亲们的安全,她从破棉袄里扯出一把棉花套子,塞进小儿子的嘴里,把孩子紧紧地捂在怀里。当天晚上,连大名都还没有的孩子,病死在母亲怀里。
北京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尉红英宣讲“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和孩子们:咱们胜利了!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邓玉芬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送六儿子永恩参加县支队。她叮嘱六儿子:“记住你爸和你哥是咋死的,好好打仗,立了功回来见妈!”
六儿子没有让妈妈失望。1947年8月,他在密云县河北庄战斗中立了功,受到嘉奖;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邓妈妈对革命作出的贡献。解放后,党和政府在生活上照顾邓玉芬。1961年春节,她出席了北京市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彭真、刘仁、吴晗等领导接见。1970年2月5日(农历除夕),邓玉芬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79岁。临终前,她嘱咐公社干部和亲人:别把我埋在深山里,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十团的孩子们回来!
为了缅怀邓玉芬的英雄事迹,2012年,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密云县委、县政府在石城镇张家坟村修建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广场和雕塑。“英雄母亲”邓玉芬伫立在山岩上,左手握布鞋,右臂挎针线筐,眺望着远方,盼望亲人和战士们胜利归来。
“英雄母亲”邓玉芬为了党和国家,献出6位亲人的生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她身上有四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不畏强暴和百折不挠的勇敢斗争精神、把子弟兵当亲人的伟大母亲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这一精神跨越时代,至今传承不衰,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邓玉芬的孙子将奶奶的遗物(一盏煤油灯和一个铁饼铛),无偿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张家坟村基本情况:
张家坟村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村庄面积 25060亩,现有村民234户,党员44 名。张家坟村党支部是1941年密云区建立的第一批中心村党支部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该村曾用名“七烈营”,以纪念该村1942年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的7名中共党员干部。村中心建有“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广场和雕塑,纪念其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奉献了6位亲人的生命,被后人称为“当代佘太君”。
张家坟村自然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天门山、京都第一瀑等景区。该村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结合红色历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全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年人均收入达2.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