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非遗:薪火相传 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22.06.0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端午节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我们继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我们怎么才能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让它们与时俱进、焕发新光彩呢?

这几日,河南光山县花鼓戏传承中心的演员们正在排练一出现代花鼓戏《油茶花儿开》。这部戏是根据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光山考察后,光山脱贫攻坚的真实事例改编的。这部花鼓戏有别于传统剧目,舞美和音乐都加入了现代元素,唱腔虽传统,但整体让人耳目一新。

光山花鼓戏是河南省光山县的传统戏剧,具有两百多年的历史,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光山考察调研时,光山花鼓戏市级传承人张秀芳和丈夫方应亮表演了一段新编花鼓戏,赢得热烈掌声。总书记鼓励他们,要把花鼓戏好好传承下去。

张秀芳十六岁开始学戏,是光山花鼓戏第六代传人,她经历了光山花鼓戏发展最为艰辛的一段。

张秀芳的师傅名叫翁行凡,1953年,他将光山花鼓戏带到北京作汇报演出,那时的花鼓戏虽然在地方十分受欢迎,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学。

尽管受到冷落,张秀芳还是凭着一腔热爱将唱戏坚持了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师父去世后,张秀芳抱着师父留下来的戏箱开始独自闯江湖,她始终没有忘记师父临终前的话,要将戏唱下去,传承下去。然而,最初的收徒并不容易,丈夫方应亮成为了她的大弟子,之后,女儿方亚兰也被劝导着加入了进来。

为了让更多人喜欢花鼓戏,张秀芳想了不少辙。更新服饰、增加伴奏乐器、新编唱词,张秀芳的花鼓戏融入了不少现代的元素。上世纪五十年代师傅的拿手好戏《夫妻观灯》也被张秀芳大胆改编了,三十多分钟的戏缩短到了八分钟,节奏明快紧凑,包袱一个接一个,更加符合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观看习惯。

与此同时,光山县也在推广花鼓戏上下足了功夫。2018年,光山县成立了花鼓戏传承中心,演职人员岗位由政府来购买,统一聘用,每年排练多部大戏。这一下,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最近几年,花鼓戏名气更大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张秀芳收了好几个年轻徒弟。

如今,光山通过大力发展,全县约有近千名花鼓戏演员,其中有一名国家级传承人,一名省级传承人,十一名市级传承人,五百多名县级传承人。光山花鼓戏这一延续两百多年的古老戏种,在这样的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两年,张秀芳在年轻徒弟们的影响下,开启了网络直播。把戏台搬到手机前,这种创新的方式让张秀芳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大。

光山花鼓戏传承中心则利用更好的条件,创编了多部现代花鼓戏,既富有时代感,又不失传统的腔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他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它们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人,肩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2015年开始至今,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织下,已经对上千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这些国家级传承人的技艺、故事和人生感悟,都永久保存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说:“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传承人是通过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在当代对于他所传承的文化事项,最全面、最系统,也是最有水平的传承载体。记录保存好了这些代表性传承人身上的文化技能和文化成果,可以说就是守护好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保存好了中华民族内心的心灵世界,也是延续好中华民族文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总书记提出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抓住了文化发展的根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焕发更大的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刚刚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开幕式一开始,导演用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让人出乎意料,同时又惊叹于中华文化之美。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圣火点燃那一刻,全世界也都被这样一个富含深刻寓意的主火炬及微火感动。由小雪花拼成的大雪花主火炬中,暗藏了中华文化元素中国结。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中国结既有团结美好的寓意,而且紧密的编织感又很像世界各国和地区紧紧围绕在一起,所以运用这个理念不停地去设计迭代。中国结和橄榄枝相互编织,用中国语言讲述了一个世界故事,我觉得这个创作理念和创作过程就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一个思考和重新解读。”

用创新的手法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这种方式在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中比比皆是。冰砖上用激光雕刻的篆体运动员形象,运动员穿过的中华之门和中华之窗,颁奖时所用的永不凋谢的绒花,这些元素无一不传递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潘鲁生说:“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北京冬奥会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的文化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互相理解和友谊,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说:“那么多非遗元素进行呈现,说明我们的文化非常多样,在某种层面上都得到传承和发展;另外也说明我们的历史非常悠久,向世界表明我们的文化对于人类来说不仅是一种贡献,而且是可以交融互鉴的,也就是说它是具有共享内容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是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也看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整理、记录,还需要培养传承人;不仅需要传承精华,还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发挥作用,也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