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非遗“守”艺人:夏布绣山河 匠心传千年
发布时间:2022.06.11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多层次、多渠道传播的非遗工作新格局,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认定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中,我国已有42个非遗项目入列,位居世界第一。

俗称“麻布刺绣”的夏布绣起源于北宋,至今已流传千年。在江西新余,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历时20余年,将民间麻布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让千年夏布绣焕发新生机。

在江西新余夏布绣博物馆,64岁的张小红正滔滔不绝地向前来观赏的游客们进行讲解。只要一有空闲,张小红就会到博物馆为游客们讲解夏布绣的历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传承人 张小红:我从小就非常热爱剪纸、刺绣,这种热爱就渗透到我的骨髓里,一直伴随着成长。

从7岁开始,张小红就跟着姑婆做针线活,学刺绣、钩鞋面、纳鞋底,精通了一手剪纸、绣花的好手艺。2002年,热爱刺绣的她走上创业之路,当发现江西所保存的古老夏布绣相关物品被大量打包销往国外,或者被遗弃或损坏时,张小红心疼不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传承人 张小红:这个时候有些着急,也不知为什么,就想把夏布绣收下来,不仅是把现有留下来的收藏下来,而且要把他们手上收走的也要回来。

为了“抢救性”地留住这些老物件,张小红辗转各地收集珍贵绣品。随着藏品逐渐增多,张小红想开办博物馆,让更多人知晓、了解夏布绣。因为资金不够,她甚至把家里房子给卖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传承人 张小红:说服我丈夫,因为他不理解。所以说服了他以后,我就卖掉了两套房子,又贷款了,就把这个博物馆建起来了。

2014年,夏布绣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欣喜之余,张小红也意识到,要想让夏布绣焕发新的生机,必须走守正创新的道路。然而传统的夏布质地生硬,要想在这样的布料上进行精美创作,绝非易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传承人 张小红:绣起来的时候,特别硬,下针特别难,我们绣的时候是要用中指来顶,顶那个针头,绣制的过程中,容易把手都绣成蜂窝。

经过不断尝试和努力,张小红终于将粗犷质朴的夏布与精巧细腻的民间刺绣有机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了夏布绣工艺与针法,彰显夏布绣艺术的独特个性和地域风格。如今,她的团队拥有了100多种夏布绣技艺国家级专利,创立了“中国夏布第一绣”。

与此同时,张小红在新余先后创办了江西渝州绣坊、成立新余市夏布绣艺术研究所、开办夏布绣传习所等,并开展免费培训绣娘活动,将夏布绣传承和发扬下去。在她的影响下,儿媳吴婉菁也辞去了银行的工作,踏上了夏布绣的非遗传承之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传承人 吴婉菁:我看见我婆婆年纪也慢慢变大了,也看着她是这么有时代担当,这么有工匠精神的手艺人在我身边,她是一个榜样的力量,不断地感染着我。作为我们年轻一代,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做一些事情,为了非遗的传承,为了非遗的发展去贡献一些力量。

吴婉菁的加入后大胆创新,利用现代设计巧妙地进行跨界融合,开发出了包括箱包、首饰、灯艺等上百种夏布绣文创作品。同时,她还尝试通过网络直播等渠道,传播夏布绣知识,传承夏布绣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绣传承人 吴婉菁:非遗是做人的事业,做好作品的创作和能够歌颂时代,或者是服务人民,反映人民生活,或者是代表人民美好生活的,这种一些好的文创产品,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我们的这个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手艺。

近年来,张小红、吴婉菁的团队还在不断接纳家乡妇女、待业青年、残障人士等学习夏布绣技艺,同时,她们还通过师带徒、非遗进校园等多种模式培养夏布绣生力军上万人次,带动当地就业2000人次。

张小红徒弟 陈天慈:张小红不仅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同时也让我们更多的人能从事自己喜欢、热爱的东西。在这个夏布绣行业里,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能在这条道路上传承下去。

(总台央视记者 曹岩 舒宽 总台江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