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文化创意为引领 景区带村促发展——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旅游扶贫案例
发布时间:2021.11.12

一、基本情况

贵州省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依托景区创建,立足乡村本色,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还将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发展之路。

云舍村是世界遗产地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江口县城东北面,距县城4公里,距梵净山山门13公里,总面积4平方千米,有10个村民组,集中居住在3个自然村寨,共531户2235人,均为杨氏后裔。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信息、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耕地稀缺、加之房屋破旧、建设无序、道路狭窄、环境脏差,欠开发、欠发达程度深,农民人均收入低,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生活极其困难。主要收入以传统农业耕作、砍山卖柴和到梵净山当挑夫为主,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79人,贫困发生率8.01%,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二、旅游扶贫成效

云舍村依托景区创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带村”旅游扶贫发展之路。先后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100个旅游景区”“贵州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评为“中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美村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村寨”“全省甲级乡村旅游村寨”。截至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01%下降到0%,易地扶贫搬迁9户31人。如今,云舍正逐步建设成为观光旅游的花园、美丽宜居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休闲观光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投资兴业的乐园。2019年,云舍接待游客30.72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随着云舍景区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太平镇太平社区、岑忙村,双江街道镇江村、梭家村等4个行政村贫困户359户1121人脱贫,就业群众达1.5万余人,让村民们享受到了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扶贫的红利。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云舍村一至七组通组路及联户路已全面完成铺置石板共7.2千米,村寨内通信、强电、污水管网入地全覆盖;八组完成硬化联户路888米,九组硬化联户路670米;九组至十组硬化通组路共3200米。“五改一化一维”完成改造111户,其中改厕32户、改圈28户、改厨57户、改电1户、室内房前屋后及院坝硬化79户、房屋打磨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新农保缴纳率达100%,合作医疗、重大疾病保险、医疗兜底等措施全面实现了贫困户医疗保障;实现了学生就学零负担。在省、市脱贫攻坚验收检查过程中,实现“零错退,零漏评”,群众满意度达100%的良好成绩。

三、主要做法

2014年以来,云舍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依托景区创建,结合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攻坚战要求,立足乡村特色,挖掘民俗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不仅实现了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还将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一)立足区位优势,挖掘与保护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充分挖掘杨氏土家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注重乡村民宿旅游与民族民俗文化相结合,投入资金10亿元,编制了云舍古村落保护性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百院规划,实施了云舍历史文化名村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旅游观光大道和湿地修复、村庄环境整治,充分挖掘整理婚俗表演、傩戏傩技、古法造纸、摆手舞、金钱杆、迎宾拦门礼、劝酒歌、打糍粑等二十多个古风习俗,编排了“云中仙舍”旅游演艺精品节目,修复村内古桥、古民居、古巷道、古造纸作坊,成立土家民俗博物馆、乡愁馆和旅游商品示范店,修建演职场、旅游步道、环寨公路、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形成了集山、水、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神秘宜居、绿色生态、古朴原真的“世外桃源”和“乡愁故园”,备受省内外游客青睐。

(二)发展乡村旅游,创新与引领高度契合,乡村民宿发展更加顺畅

1.突出政府引领

在全县“旅游兴民强县”战略指导下,采取“政府主导、公司管理、自主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模式的乡村旅游,以市场化为导向,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社、互助社等形式作为民宿建设、经营、管理主体,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目前,全村发展乡村农家乐37家,精品民宿6家,直接带动旅游从业人员600余人。

2.突出标准执行

按照《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服务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经营户服务质量等级划分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江口县民宿发展管理办法》等系列标准,实施质量管控,保障民宿品质,严格执行乡村民宿经营场所、经营用房、客房、厨房、餐厅、消防安全、服务要求等标准规范,树立了良好的乡村民宿旅游品牌形象。

3.突出创新管理

围绕游客“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探索推行由管理部门指导、民宿市场主导和统一定价、统一订票、统一分配、统一共享的“双导四统一”管理模式,以透明、亲民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规范旅游市场,提升云舍民宿村寨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依托景区创建,景区与村庄完美融合,旅游扶贫惠民更加靓丽

一是走“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新路子,发挥云舍AAAA级旅游景区在观念、产业、品牌、文化上的优势,辐射带动周边镇江、梭家、岑忙、太平社区等行政村(社区)1万余群众发展,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形成了“景带村、村兴景、景村共荣”扶贫惠民发展格局。二是争取金融扶贫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政府+公司+协会+农户”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由县梵净山控股公司担保,在国家开发银行、农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争取金融贷款支持800余万元,用于建房和开办民宿。三是建立“旅游发展公司+民宿协会+经营户+贫困户”发展模式,实行民宿旅游“统一调配、统一接团、统一宣传、统一培训”,贫困户为民宿经营户提供原生态健康农产品、土特产或直接参与就业,推动了民宿旅游的快速发展。2014年来,全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70户197人,通过近年来的持续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913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1988元。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经验启示

云舍从一个原生态的自然民族村落到成功转型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既是对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土家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挖掘、包装和旅游品牌的提升,又是对梵净山大旅游景区的丰富和完善。既是依托大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实践,又是立足资源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益探索。

1.强化政府引导是关键

江口县政府立足云舍旅游资源禀赋实际,在规划编制上,围绕把云舍建成AAAA级旅游景区、梵净山文化旅游的游客集散地、美丽乡村新典范、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目标,聘请同济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专家教授对云舍村寨进行精心规划,明确了发展定位。在建设上,按照“统一规划,力量集中,各计其功”的办法,整合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云舍解决道路、水电、民居改造、游客中心、标识标牌、绿化亮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管理上,成立云舍工作指挥部,负责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卫生消防监管、从业教育培训、文化挖掘整理,规范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景区吸引力,太平镇负责抓村“两委”班子建设,指导村委制定村规民约,由云舍村民实行自我管理。

2.企业开发管理激发活力

成立了江口县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专门负责云舍景区的建设、经营、管理等,从而确保了景区持续有序发展。在景区建设上,先后投入上1.5亿元,修建了景区大门、停车场、旅游公厕、园林景观、旅游步道等,2015年,云舍旅游景区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上,组建了一支40人的“半耕半演”演出队伍,编排了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云中仙舍》文艺演出项目,推出了土家特有的客人进村仪式——迎宾拦门礼。先后举办了土家女儿会、土家米酒节、腊八节等节会活动,使江口旅游知名度大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对歌、哭嫁、金钱杆、摆手舞、大型篝火晚会等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受到了游客的追捧。

3.鼓励群众创业有动力

云舍乡村旅游的兴起,为云舍村民开辟了新的就业致富门路,政府从民居改造、贷款补助、就业培训上,解决群众创业困难,鼓励农民“洗脚上田”从事旅游服务。43名群众新建、改建和出租房屋当起了老板,20多名群众从事生产、经营土特产品做起了小生意。村民积极参与,成功吸引商家不断入驻云舍开办精品民宿和旅游商品购物店,群众就业岗位多、路子宽,不但过上了幸福宽裕的生活,还买上了小轿车,数户村民自愿放弃去外地打工回家创业。

(二)未来展望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一区五地”发展战略,加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旅游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上取得了全面胜利,为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打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村“三委”坚持“产业围绕旅游调、村貌围绕旅游变、观念围绕旅游新、服务围绕旅游优、党建围绕旅游活”的发展理念,采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部门联动、持续发展”的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脱贫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