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挖掘特色文化 唱响富美赞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侗寨村旅游扶贫案例
发布时间:2021.11.12

一、基本情况

肇兴侗寨位于黎平县南部,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村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鼓楼文化艺术之乡”。近年来,黎平县抢抓“高铁时代”机遇,充分发掘侗族文化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丰富旅游业态,肇兴旅游快速发展。肇兴通过“旅游+”的扶贫模式,建立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管理、分配利益链接机制,将景区的资源变成资产、村民变为股东,通过共建共管实现共享。2014年以来,全镇共有817户贫困户、3484个贫困人口通过肇兴旅游带动参与相关产业实现脱贫,带动周边乡镇15000余人通过旅游相关产业实现脱贫。

二、旅游扶贫成效

(一)旅游发展带就业

肇兴立足于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能力强的作用,带动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带动景区及周边间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

(二)利益联结促增收

村寨群众以房屋和村寨的文化资源等入股参与景区门票的分成。肇兴景区管理委员会与肇兴村签订协议,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成22%分给村民,2016年每户分到门票提成2500元。

(三)政策倾斜扩业态

通过政策倾斜、降低准入门槛等方式,直接带动了酒店、民宿、餐饮、运输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其中引进的万顺龙旅游公司,带动了景区旅游运输业就业212人,公司年收入近1800万元。

三、主要做法

肇兴侗寨村充分利用深厚的侗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景区,通过“旅游+”的扶贫新模式拓展了扶贫方法,提高了扶贫成效。在复活古韵乡风的同时,用活民间技艺,带活多元业态,最后实现肇兴的新面貌。

(一)参与景区管理脱贫一批

肇兴旅游公司聘请当地村民参与景区管理、保洁、售票、安保、讲解、景区车辆驾驶、表演等管理服务工作,公司员工达267人,人均月工资达1800元以上。公司通过对贫困人员进行精准识别和培训,积极吸纳6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与景区的保洁、安保等管理工作,从而实现景区就业脱贫一批。

(二)旅游商品加工脱贫一批

2018年央视春晚黔东南黎平肇兴分会场的举办,提升了旅游市场规模,衍生了旅游商品种类。当地合作社充分挖掘侗族传统手工技艺和侗族特色产品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侗布、侗衣、刺绣、竹编、草编、植物靛染等侗族手工艺术品,带动绣娘213人,染娘186人,织娘87人,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实现商品生产脱贫一批。

(三)发展种植养殖脱贫一批

肇兴侗寨围绕旅游产业延伸链条,带动了皮林、纪堂、岑所、平团、堂华、高鸟、厦格、登杠等周边村寨群众发展蔬菜、香禾糯、茶油、家畜、家禽等种养殖业,生产出的农特产品直接销售到肇兴景区进行消费,有效带动了周边2000多名贫困户获得增收,带活多元产业,让群众共享旅游业释放的红利。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是政府掌舵是关键。2013年以来,肇兴由政府主导景区开发建设,通过项目申报、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5亿多元投入景区建设,使肇兴的基础设施迅速得到完善,环境得到提升。

二是品牌驱动显神效。肇兴不断强化对“侗都黎平·颐养胜地”旅游品牌的打造,坚持以侗族特色文化为核心载体,以肇兴侗寨为龙头深化旅游品牌形象包装,形成独具一格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

三是群众参与促新风。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村民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新理念,形成乡村不仅是环境好,更是素质优的新面貌,更能根本地实现从“制”到“智”的转变。

肇兴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着力提升“两率一度”,全力以赴做好帮扶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完成扶贫资料收集归档。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大茶园提升、观光农业、采摘体验园、乡村旅舍等项目投入,作为重点带动发展项目,提高旅游扶贫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