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县域面积1976平方公里,10个乡镇,104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聚居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总人口30.5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29%,其中瑶族人口占17.46%。这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新时期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57个贫困村,14405户困户,65091名贫困人口,属深度贫困县。然而独特的地理位,丰厚的历史积淀,也造就了巴马县特殊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原始森林、天坑群、水晶宫、百魔洞、百鸟岩、赐福湖等自然旅游源;西山红七军21师师部旧址、韦拨群牺牲的旧址教育基地、“龙田精神”发源地燕镇龙田村红色旅游资源;仁寿源、长寿岛、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实景演艺等人文旅游资源。
脱贫攻坚战5年来,全县57个贫困村、6509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如期实现全部脱贫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旅游业作为巴马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参与全县脱贫攻坚、助力减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巴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越是贫困地区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越是贫困地区越要走开放发展之路”的理念,坚持以文旅促发展,彰显新时代旅游扶贫新路子的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巴马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县建设。
二、旅游扶贫成效
(一)旅游软硬件条件不断优化
县与县之间,县城与山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巴马的公共交通日趋便利,枢纽地位不断得到加强。近5年,累计投入3.42亿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特色乡村旅游、景区互联互通、旅游标识系统等232个项目,投入19.29亿元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二)巴马的品牌影响逐步提升
随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和巴马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连续成功举办,进一步丰富了巴马旅游元素,增强了“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号召力。推进“旅游+”“+旅游”,推进旅游与基地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带动全县2.2万个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三)康养旅游助力扶贫发展格局日益显现
通过“旅游+大健康”,旅游减贫的“造血功能”得到充分印证,当地旅游企业以高端酒店、自然奇观、实景演出、特色美食、文博游览、民俗体验、乡村野趣、非遗工艺、养生民宿等多种经营方式,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贫困山区面貌焕然一新,旅游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巴马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3092.29万人次,是“十二五”时期的2.29倍;实现旅游总消费300.6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5倍,很多群众“吃”上文化旅游饭,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巴马群众增收致富、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三、主要做法
(一)以规划设计为先导,体现巴马旅游特质
巴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探索“多规合一”,优化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坚决把科学规划作为最硬性的前置门槛;始终坚持“全域与特色、区域与精品、休闲与度假相结合”的原则,以康养理念规划新巴马,委托专业团队结合巴马发展实际编制《巴马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巴马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了巴马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旅游总体规划、交通规划、水利规划、环保规划等规划的有机结合,绘制巴马县域空间信息与旅游资源“一张蓝图”,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科学预测旅游前景,扭转发展理念,推动单一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为加快巴马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以乡村旅游为助推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巴马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攻坚的理念,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采取群众自筹、政府配套、部门联动“三位一体”的模式打造了坡纳乡村旅游示范点,群众人均纯收入从十五年前不足1500元,如今跃升至2.5万元以上;通过景区带动辐射模式,打造了以百魔洞景区为核心的坡月养生养老度假区、以洞天福地景区为核心的仁乡休闲度假区、以水晶宫景区为核心的大洛观光旅游区、以仁寿源景区为核心的平林长寿文化探秘区,带动4个乡镇约48000多人实现增收,其中贫困人口22168人;通过能人引领模式,打造那桃乡平林村敢烟屯仁寿乡舍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带动了敢烟、常新、坡甫、反修、良马、塘乐、达西等自然村的发展,带动85户326人脱贫;因地制宜的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屯进行开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景区、乡村旅游区的建设发展,为周边村庄的农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从事旅游工作有5689人,间接从事旅游工作42869人。
(三)以“旅游+”为孵化器,优化产业发展结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巴马坚持做好“旅游+”文章,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逐步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旅游+农业”,依托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培育那澜湾、华昱三生农场等一批农业生态观光、水果采摘等乡村旅游业态;“旅游+文化”,以瑶族文化为基础,推出民族文化探索、体验游项目,建成了巴优瑶寨、文钱射弩文化展示馆等;“旅游+养生”,培育赐福湖君澜度假酒店、世纪养生园、百魔洞养生度假区等一批精品酒店和度假场所;“旅游+扶贫”,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运营推动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建成食用菌产业基地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仁寿乡舍乡村旅游区。
(四)以乡村旅游发展为载体,提升传统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文化同行。巴马以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主题开发、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唤醒了文化自觉。巴马以光绪帝赐予百岁老人邓诚才的“惟仁者寿”牌匾为主题,打造了集长寿文化、长寿美食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仁寿源景区;以巴马长寿现象的历史渊源和延寿民俗为主题,打造了全国第一个以长寿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展现巴马寿星风采和巴马特色长寿食品,探究长寿现象和长寿健康文化;以巴马布努瑶的长寿文化与巴马赐福湖自然山水、民族文化融合为主题,打造了展示巴马人勤劳、勇敢、朴实、乐观的品格,演绎长寿人生生活画面,展现巴马民风民俗和长寿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舞台剧《梦·巴马》,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巴马。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坚持富民增收的宗旨
坚把“富民增收”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联动效应,鼓励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尽力为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二)坚持融合发展的路径
突破一产、二产和三产的界限,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商业、文化、体育、交通、扶贫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融合,通过部门联合、产业融合为旅游发展创造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
(三)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
生态资源是巴马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生态线就是巴马的生命线。巴马旅游需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治山理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是巴马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
(四)坚持多元共建的模式
巴马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包括:(1)景区开发带动辐射模式,累计带动3.68万农民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2)旅游项目投资拉动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农民采取土地流转、房屋资产入股分红、门票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带动4个乡镇480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22168人;(3)当地成功人士引领模式,通过当地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形成“旅游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土地入股、就业、分红等方式助力精准脱贫;(4)村集体自主开发模式,成立以发展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有5个重点旅游扶贫村注册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通过种植食用菌、五谷杂粮、动物养殖等项目,实现旅游生产脱贫。
下一步计划巴马县将继续重视发挥好旅游减贫、旅游致富的独特作用,巴马旅游将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面启动“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定位营销,以国际知名的康养旅游胜地为目标指向,加快推动由单一景区景点的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概念的新时代康养旅游转变,增强旅游减贫的循环“造血”功能,为精准扶贫注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引领“广西的巴马”“中国的巴马”向“世界的巴马” 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