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三产深度融合 促进乡村发展——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镇白水洞村旅游扶贫案例
发布时间:2021.11.12

一、基本情况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白水洞村位于武陵山片区,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洞景区所在地,距新邵县城约7公里,是由原白水、曾家、杨柳、洞口、石峡、樟木等6个村合并而成的邵阳“第一村”。

该村行政区划面积23.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2亩,现有村民小组57个,共1521户54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615人。该村在省司法厅扶贫工作队、白水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带领下,依托白水洞景区优势,坚持以发展休闲、光观、采摘农业为主要方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

白水洞易地扶贫安置点位于杨柳山下,棠溪河畔。

二、旅游扶贫成效

短短5年里,白水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年均收入从不足10000元增长至21682元,村级集体经济从负债10万元发展到10.2万元的稳定收入。

2017年,顺利脱贫出列,2018年被评定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单位,2019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2019年成功举办湖南省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被评定为全省休闲产业聚集村。白水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帮扶事迹成为湖南省脱贫攻坚30例典型案例之一。

三、主要做法

(一)“产学研居”四位一体促发展

白水洞易地扶贫安置点按照特色休闲旅游街区建设,位于杨柳山下,棠溪河畔,总投资6986万元,占地面积80亩,建设住房33栋126套12450平方米,住房依山势阶梯布局,坐北朝南,房屋设计为2层(第一层商业门面11672平方米、第二层安置住房),一梯两户;住房内部结构为全框架混凝土结构,外观为传统仿古建筑风格,外墙装饰仿古防腐木和钢架雨棚,屋顶为小青瓦坡屋顶,既符合景区的规划又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

为确保搬迁对象能够稳定脱贫致富,县扶贫公司与严塘镇人民政府引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邵阳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该项目由湖南浩翔青少年研学教育服务有限公司投资,资金2亿元,占地300亩(包括用作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办公区域以及党建扶贫展览馆、筱溪湿地展馆、廉政文化展馆、留守儿童展馆、陶艺馆、蓝印花布馆的易地扶贫安置项目的底层门面11672平方米,研学拓展实践基地40亩,劳动实践基地25亩,以及运动场、多功能厅12亩)是一座集中小学研学实践、劳务教育、职业体验、亲子旅游、休闲观光、航天农业、餐饮娱乐、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项目建成后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每人每年可享受资产分红收益 270元,提供保洁、保安、劳动基地维护等公益性岗位200余个,建成“贫困户家庭厨房”20个,让贫困户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与此同时,镇党委政府将126户409人全部纳入月亮湖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产业帮扶,介绍贫困户到村内的扶贫车间以及新邵县城、邵阳市区务工就业,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解除了无田、无土“安土重迁”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二)“三产”融合,做强农业+旅游

白水洞村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水洞风景名胜区,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乡村旅游发展“重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第一产为依托,大力发展观光型农业。村内的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占地480余亩,集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栽种黄桃、西瓜等11种水果10000余株。园区内配套设施齐全,有道路2300米,自行车赛道1750米,游步道3200米,观景台5个,休闲长廊70米。2019年出产黄桃5万余斤,成功举办了白水洞第一届“黄桃节”,味纯、肉厚的黄桃赢得了游客的“点赞”。2020年3月艳丽多姿的桃花和金光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慕名而来的游客超过12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30亩葡萄、无花果采摘基地、100亩太空莲基地,100亩南方苹果、红心柚、东魁杨梅种植基地,吸引了大批游客上门观光、采摘、体验。乡村民俗文化浓厚,乡村旅游明显,优势突出,农旅融合紧密,形成了”一园三基”(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曾家精品水果、荷花基地,樟木东魁杨梅、红心柚、南方苹果基地)的休闲产业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以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发展为引擎,打造多看点。辖区内有餐饮住宿门店12家,珍稀植物园1处,月亮湖赏花点3处,棠溪河赏花点1处,文化广场2处,“车水”农事体验2处,康养中心1处,休闲垂钓场所1处。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在建设,腰鼓队,龙灯队得以传承,白水洞古院文化传承区的剪纸、摄影、美术书画作品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新邵县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月亮湖专业合作社,管理机构规范,规章制度健全,规划、品牌、营销、管理四统一。配备卫生保洁员、食品监督员和旅游信息服务员等“三员”,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三)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放首位

白水洞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罗山湖水库水质清澈,碧蓝有白水洞村的“九寨”美誉;棠溪河两岸垂柳、桃树交相辉映,下自成蹊,碧桃、波斯菊、向日葵、格桑花等多种花卉争奇斗艳,自行车赛道、游步道夹杂左右,河内溪水潺潺,银白如练,鱼虾嬉戏,河上桥梁横卧,气势如虹,观赏过的游客无不说好。

2019年湖南电视台以“人间四月芳菲艳,踏青赏花正当时”为主题对棠溪河两岸鲜花盛开的美景进行了宣传报道。绿化美化项目推进有力,投入300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将院落里的废墟房屋进行拆除,老住宅地及村民房前屋后空坪塌地进行整理、菜园整理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卓有成效。投入380万元(拟投入500万元)对照三清五改的要求,对白水洞村卫生进行整治,目前拆除空心房55栋7800平方米,完成旱厕改水厕78个,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成立卫生整治领导小组,购置垃圾桶300个、垃圾车3台,聘请了专职清洁卫生员,对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对公共设施进行分项维护和服务,完成旱厕改水厕2900座,建有人工湿地4处,污水无害化处理达到环保要求,村庄环境优美整洁宜居;户户通水泥路目标实现,路标、指示牌、停车场健全,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村内亮化全部完成,通讯网络顺畅;农家乐、休闲农庄相对集中,布局合理,客房、餐厅干净整洁,卫生设施齐全;消防、安防、游览、娱乐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

四、经验启示

(一)以党建为引领,把管理者变为“领头雁”,增加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白水洞村共有党员120人,2016年设白水洞村党委,村两委班子13人(党委委员7人、村委委员6人),下设6个党支部,由白水洞党委委员兼任各支部支部书记。村党委始终坚定以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信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了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纵深发展,在他们之中有月亮湖乡村旅游的发起者,也有蘑菇以及有机蔬菜种植的带头人,也有杨梅和红心柚的推广者,有了他们的引领白水洞休闲观光产业才有今天的成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更加通畅。村党委以“支部五化”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振了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

(二)以产业为支撑,把农产品变为旅游商品,增加困难群众收入来源。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白水洞的黄桃、杨梅、阳光玫瑰葡萄等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与此同时,白水洞的腊肉、蜂蜜、猪血丸子也成了炙手可热的特产,受到游客的青睐。

(三)以群众为中心,把困难群众变为旅游从业者,拓宽就业渠道。月亮湖生态农林科技园通过与困难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帮扶贫困户55户,191人,委托帮扶424户,1553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元,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30余个。邵阳市浩翔青少年研学有限公司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提供保洁保安等工作岗位25个。白水洞景区提供保洁、保安工作岗位62个,帮助22名贫困户建起了商品零售点,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下一步,白水洞村将坚持以乡村振兴为指引,推进公德教育、塑造纯朴民风;传承和保护农耕文明,将耕种、传统手工艺作坊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集体经济结合,利用土地、资产等入股,变资源为资产、村民为股民、资金为股金,提升乡村旅游的覆盖面;推行“品牌+企业+基地+贫困群众”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利益联系机制,发展观光农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