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三产融合联动 创新扶贫机制——湖北省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旅游扶贫案例
发布时间:2021.11.12

一、基本情况

湖北省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山集团)成立于2011年4月,是湖北省乡村旅游企业之一,现有面积1.5万亩。龙凤山集团基地坐落在湖北省大冶市刘仁八镇八角亭村,紧邻湖北劲酒基地。园区附近高速、国道纵横,交通便捷。龙凤山集团成立十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产业扶贫,帮扶周边省级贫困村3个,特困户96户,安置固定农民工360人,季节工1万多人次,带动了5000多户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人均年收入6万余元。自2011年起,龙凤山集团先后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等荣誉。2018年,龙凤山集团旅游减贫事迹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二、旅游扶贫成效

龙凤山一带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革命老苏区,1930年,彭德怀红三军团在这里成立,现存有革命遗址。由于当地一直没有工业开发,经济十分落后。2011年以前,龙凤山只是一座山火频发的荒山,山上杂草丛生。由于当时只有单一落后的农耕经济,村民们生活十分艰难,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只剩老弱妇孺留守家中。

龙凤山集团成立后,董事长刘合伍决心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2012年初,刘仁八镇党委带领乡镇下属企业赴浙江湖州余村考察学习,湖州余村旅游扶贫事迹使董事长刘合伍精神为之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成为龙凤山集团发展的方向标!

10年来,龙凤山集团坚持用“生态发展”的理念规划和发展龙凤山,先后投入3.8亿元资金实施生态开发。如今的龙凤山一改过去荒山秃岭、穷山恶水面貌,山上绿树葱茏,四季花果飘香,成为鄂东南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城市的后花园。龙凤山景区2019年接待游客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7亿元。

龙凤山集团通过十年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发展,“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美景变成了绿色银行。十年前周边村庄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道路泥泞、房屋低矮陈旧的落后面貌不见了踪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村村通”公路修进村口,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村村绿树成荫,户户花果飘香。乡亲们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景区的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美食游等多种旅游业态,给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绚丽多姿的色彩!

三、主要做法

龙凤山集团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创造出了龙凤山旅游减贫管理模式,即“三产融合联动模式”。

首先,发展果蔬观光产业。种瓜果蔬菜对当地的农民来说轻车熟路。如今龙凤山集团加上了“种植+旅游”要素后,3座新建的连栋大棚通过旅游带动,让人们对种果蔬有了新概念。过去一亩地一年最多收入1000多元,现在每年可采收4茬,年产量是传统种植的10倍。每到周末上千名家长和孩子来这里观光、采摘。目前,这3座连栋大棚亩产值已达20万元,瓜红果绿美景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钱景”。

其次,创新多种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一是“农产品加工体验项目”。龙凤山的农产品加工体验作坊有86个坊间。每个坊间加工体验项目不同。如榨油、碾米、做豆腐、擂糍粑、酿酒等。游客自由选择项目体验,在坊间师傅的辅导下,操作体验油是怎样榨出来的,米是怎么碾出来的,豆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产品加工成成品后,游客欢天喜地将自己的劳动果实购买回家。这种体验型加工,农产品价值连连翻番,游客也在体验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二是“摸鱼体验项目”。龙凤山集团充分利用当地的渔业资源打造“摸鱼体验项目”。项目收取每人10元的入园费。允许游客进入摸鱼池,摸到的鱼,按每斤12、15元不等价格出售。如此,在市场上不过5元钱一斤的鲫鱼,在这里达到近20元,通过打造“摸鱼”项目,发展渔业体验,增加渔业产品的附加值。

最后,创建农产品电商平台。龙凤山集团依托企业优势,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将附近十里八乡农户的优质农产品收购起来在电商平台统一销售,解除了农户丰产不能丰收的后顾之忧。2020年,龙凤山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高达1.2亿元。

龙凤山集团三产融合减贫模式成功地将平时很普通的活动添加“旅游”要素后,赋予农事体验色彩,提高了参与者极大的兴趣,提升了农事的品位和价值,形成了产业联动态势。产业联动还拓展到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更多空间。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经验启示

1.三产融合,增强贫困户内驱动力

龙凤山集团的三产融合模式的成功之处:一是在旅游产业带动中注重造血功能的构建,让原来单一的农业产业,转向与市场深度接轨的三产融合;二是通过培训、高科技引领农民等途径,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农民减贫广开了就业门道,农户已不再是简单农业种植者,还可以是创业者等多重身份;三是增强了农户主动参与脱贫致富的内驱动力,剔除了部分农户精神层面上的“等靠要”陋习,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脱贫!

2.注重引导示范,做好扶贫与扶志的导向文章

在强势推动减贫工程中,龙凤山集团十分注重对农业经营大户的培植和宣传,树立了身边典型,突出了引领示范作用,变扶贫为扶志。

要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必须首先解决好村民的思想认识问题。龙凤山集团通过扶贫培训学校对其进行思想教化,帮助其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变“等靠要”为“上学校”。几年来,先后举办蔬菜种植、果树栽培、水产养殖、禽畜养殖与疾病防治等专题培训班60余期,使村民学到了一技之长。目前,有80多户农户通过学习成为规模较大的专业种植户和养殖户。

3.营建造血机制,做好授鱼与授渔的导向文章

针对扶贫工作现实,龙凤山集团采取先“授鱼”吸引村民,让他们尝到甜头,再“授以渔”。组织他们科技种田,用先进的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禽畜饲养等技术,增强造血功能。龙凤山集团还通过采用“三提供一回收”的扶贫模式,即统一提供种苗,提供肥料饲料,提供技术,回收产品。统一出资购买种子、猪崽、鸡苗等,分发农户和社员就地种植、圈养或放养,为他们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以市场平均价格回收其各种合格的农产品。在回收农产品时,再扣企业垫付的种苗款。对规模较大、诚实守信、产品质量好的优秀种植养殖户,企业年终统一予以奖励。目前,周边村组有30多户社员成为规模较大的专业种植户和养殖户,每户年增收入突破10万元。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龙凤山集团扶贫三字经:“你不种,我承包;你想种,我来教;你种了,我来销;种和肥,我先掏;丰收后,再补交;共同富,激情高;合作富,富得牢”。“三字经”寥寥数语,是龙凤山集团几年来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

(二)未来展望

“中国强农民必须强,中国美农村必须美,中国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的“三要”理论指引着龙凤山集团乡村旅游减贫前进的方向。

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乡村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乡村扶贫工作中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从政策层面考虑,可以将旅游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系列旅游扶贫政策,建立旅游扶贫生态补偿措施,以行政力量和制度优势来调度和整合社会资源进行脱贫攻坚,为旅游扶贫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使旅游扶贫攻坚工作上升到国家和政策层面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