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燕窝垸村面积6.8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351户,1368人,是国务院扶贫办、原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2010年村级负债近百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是全县出名的国定贫困村,2016年率先实现村脱贫。村所在的燕儿谷景区是一家集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综合体,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由返乡创业能人、北京地平线律所高级合伙人、湖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黄冈市返乡创业促进会会长、燕儿谷联合党委书记徐志新创办。2019年景区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2020年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300元,是5年前的3倍。
二、旅游扶贫成效
在扶贫路上,景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为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旅游综合体的融合发展,十年间,使过去“穷脏乱差”的“厌人湾”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羡人湾”。
一是产业活了。景区辐射2个乡镇的7个村,流转土地5000多亩,带动新增市场主体145家。林果中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特色种养专业户、农家乐等多层次市场主体融合发展,提供固定和临时岗位1000多个。“燕儿谷美食铺子”“九佬十八匠”及顺丰电商平台,通过抖音号、公众号、网红直播等新媒体传播,吸引游客推广产品。燕儿谷工匠学校是湖北省第一所乡村工匠学校,成为集非遗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中小学生研学、游客手工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名片。
二是贫困人口脱贫了。燕窝垸村过去是全县出名的国定贫困村,至2014年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97人。2016年燕窝垸村通过“户脱贫,村出列”验收,2018年片区内所有贫困村全部脱贫。
三是生态美了。曾经满眼脏乱,茅草丛生,荆棘密布,道路坎坷不平,猪圈厕所杂乱无章,河塘沟渠污水横流。如今,道路平整宽敞,房屋修葺一新,路灯古色明亮;5000亩山水田林错落有致,260万株花卉草木掩映村中。
四是乡风好了。过去燕窝垸村是个矛盾多、难管理的“问题村”,村里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建立孝德文化基地,乡贤榜、能人榜、学子榜成为弘扬孝德文化的“加油站”。读书会、音乐会、家风家训故事分享会让静谧的乡村充满文化气息,一年一度的花朝节、梅花节、乡村工匠节留住了乡愁,找回了乡情。
五是治理强了。过去的燕窝垸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两委”、党员群众之间隔阂多,一些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如今,以村党委为核心的村级治理体系扎实有力,党员干部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干劲,老百姓办事有人管,村干部说话有人听。乡村治理体系发生根本转变,燕窝垸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景区+农户”示范项目、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全国乡村旅游观测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北省十佳农庄、湖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黄冈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黄冈市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等荣誉称号。国务院扶贫办、原国家旅游局、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等相关领导多次来燕儿谷调研,2016年10月,时任副总理汪洋亲临调研视察,对燕儿谷闯出的一条“村企联建,产业扶贫”,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给予了充分肯定。2017年3月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走进燕儿谷,2018年国家扶贫办、全国工商联授予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2019年入选世界旅游联盟30大旅游扶贫典型案例,2020年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省长王晓东先后到燕儿谷景区指导抗疫和脱贫攻坚工作,对燕儿谷的旅游扶贫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主要做法
景区紧扣乡村旅游主线,坚持政府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政策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短期输血与长期造血相结合、扶村与扶户相结合、扶贫攻坚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五个结合”,以“七联建”为抓手,打造“旅游+”产业平台,形成了“景区+集体+农户”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扶贫模式。
(一)联合党建,筑牢产业扶贫的战斗堡垒
2013年景区和燕窝垸村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2017年燕儿谷连片七个村成立联合党委,徐志新担任联合党委书记。景区负责人和联合党委双向交叉任职,通过党员微信群实时沟通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使“农业+”“旅游+”“+旅游”得到了村两委和全体群众的大力支持。联合党委多次被评为“黄冈市优秀基层党组织”,联合党委书记徐志新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二)联合决策,把握产业扶贫的行进航向
建立了“景区+集体+群众代表+专家学者”的产业决策机制,先后有华中农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艺术学校、罗田县理工中专等学校与燕儿谷开展校企合作,以现场会、论坛、微信群等形式,组织群众代表和专家学者共同商讨和决策。
(三)联合规划,编写美丽乡村的新版本
创新规划思路,把村庄规划与景区规划、产业规划合并,编制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将景区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高度融合,将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实现“村在景中,景在村里”。《罗田县燕窝垸村旅游扶贫规划》被原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燕窝垸村2015年被评为“湖北省宜居村庄”。
(四)联合投资,共建产业兴旺的命运共同体
鼓励村集体和农户以各种方式投资入股景区,形成景区、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发展了集体经济,还解决了景区的土地短缺问题,部分村民实现从农民到员工,从员工到股东的身份转换和就业增收方式的转变。
(五)联合办公,打造乡村旅游的“一站式”服务
2013年,景区与村集体联合建设办公楼,产权归村集体,村企合署办公。办公楼既是党群服务中心,又是游客接待中心;村干部参与景区管理,既方便了村民办事和游客咨询,也提高了村两委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效能。
(六)联合环保,构建生产生活的优美环境
2013年以来,村企联合关停3个采石场和3个畜禽养殖场,拆除120多间猪圈和旱厕,投资建设5处旅游厕所,所有路旁都栽种行道树,大规模推进院落整治,建成人工湖、外婆桥、徐家老屋、燕归园等特色人文景点,完成河道治理、湿地改造、安全饮水等一批基础建设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15年燕窝垸村被评为全省绿化生态单位。
(七)联合双创,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景区主动作为,积极为返乡能人与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条件,鼓励返乡就业与创业。目前景区有固定员工58人,农民工返乡就业31人中有17名大学生,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13人,硕博学历5人。2018年面向社会广泛召集具有鄂东特色的“九佬十八匠”,推出“燕儿谷手工铺子”、“燕儿谷美术学院”等,有机土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把游客“请进来”、把优质农特产品“送出去”,燕儿谷成为黄冈市返乡创业示范点。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经验启示
燕儿谷景区发展的启示:一是返乡能人是领头雁。景区董事长徐志新,10年前响应“一派两聘”号召,回村担任第一书记,用自己的半生积蓄建设燕儿谷景区,并发展成为湖北省产业扶贫龙头企业,燕窝垸村成为全省旅游名村、全国文明村。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燕儿谷始终坚持“两山”理论,未拆一处农房,没有一户搬迁,因而得到群众的支持。三是修复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关停采石场、养殖场,改造排污系统,修复河道生态,退耕还林;建成桂花冲、桃花坞、采摘园、茶梅园、盆景园等,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为乡村旅游增加了人气,带动了消费,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如森林康养、研学培训、工匠学校、电商销售等都是融合发展的结果,多种业态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全面开花。
(二)未来展望
立足乡村旅游,继续加大研学游和康养游的基础配套,打造国家级研学教育实践营地,以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为核心,围绕百里森林康养步道打造以森林康养为主题的国际健康旅居生态园区,依托罗田“板栗之乡”“茯苓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发展板栗与油茶等地标优品的深加工作为旅游产品的延伸,坚持“倾听民声、服务民生、尊重民俗、疏导民怨、凝聚民心、提升民风、推进民主、引领民富”的“八民工作法”,将企业的发展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燕儿谷打造成“大别山两山理论实践山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样板区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