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以举办第三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以“生态旅游、绿色发展”为主题,全力打造了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脱贫攻坚贡献了旅游扶贫的坚实力量,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国家“一号风景大道”荣获“中国自驾游行业奥斯卡”自驾游奖;2019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旅游扶贫年度典型案例;2020年入选《2020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21年2月25日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一、基本情况
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位于承德市坝上地区,涵盖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管理区,以及深度贫困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地区,共辖16个乡镇、5个分场,112个行政村,总人口1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1万人,贫困人口2.1万人。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毗邻北京、张家口、内蒙古自治区,距北京350公里、天津450公里,丰宁县城距北京怀柔区界18公里,至北京市区只有2小时车程。该区域自然风貌独特。地处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拥有“冰雪、温泉,森林、草原”等特色自然景观,类型全、品质高,移步换景、到处是景。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游客休闲度假的天堂”。该区域森林草场丰茂。坝上地区草场面积412万亩,林地面积1782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7%,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原生态森林草原。该区域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旅游景区。
该区域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气候条件恶劣,淡旺季明显,冬天气候严寒,生存条件较差,当地农牧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原属国家级贫困县。
二、旅游扶贫成效
通过打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景、道、镇、村综合推进,乡村旅游专业村和巨线型旅游经济带统筹发展,促进百姓就业增收。有效辐射带动了坝上、坝下周边地区49个乡镇、395个行政村发展,助推6.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动建设特色民宿、农家乐、牧家乐340家,带动坝上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人均增收6000元。广大农牧民通过景区带动、企业帮扶、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多种形式,加快了脱贫增收步伐。目前,坝上地区有近三分之一的农牧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活动,旅游收入占到农牧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生态扶贫典型经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头条播报,旅游扶贫先后2次被央视专题报道。
三、主要做法
(一)突出绿色生态,打造新时代生态旅游新典范
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有效推进了承德坝上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环境优美、生态优质、产业优化。围绕“生态旅游、绿色发展”主题,全面整合提升塞罕坝森林公园、御道口风景区、京北第一草原等生态片区,将承德坝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变成无界的景区、无限的景观,打造了坝上产业转型、绿色崛起的生态文明旅游新典范。近年来,重点在坝上地区的城镇乡村、森林草原、山地河流、景区景点及道路两侧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共栽植树木近5097.6万株,造林面积达60.7万余亩。特别是围绕国家“1号风景大道”,共植树139.7万株,绿化面积1.81万亩,打造了12处风格各异的花海和大地艺术景观。同时,针对坝上地区沙漠化治理难题,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形成了处处是景观、处处皆风景的全域生态旅游环境。
(二)突出龙头引领,打造风景道品牌
坚持“生态、务实、优质”的理念,用一条风景大道串珠成链、以线带面,将坝上地区森林、草原、湖泊、湿地、山地等自然景观和蒙元文化、满族民俗、皇家文化、万里商道、边塞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有机整合,建设了国内首条国家注册的风景道,实现了深藏大山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交通闭塞的乡村脱贫致富的完美结合。建成了30公里慢游系统,配套完善了旅游服务设施与智慧旅游系统,打造了塞罕坝森林小镇、御道口草原小镇、中国马镇、飞天小镇、太阳湖景区、小滦河湿地公园、康熙饮马驿站等20个旅游项目,涉及特色小镇、低空飞行、湿地公园、行宫驿站、自驾营地、文化演艺、体育运动、马术马业、雪地越野等10余种“旅游+”新业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坝上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补齐短板,完善提升公共服务
按照“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品质”要求,加快“旅游三网”建设,提升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康养等配套服务功能。新建景区公路、乡村旅游公路220公里,改建新建停车场30个、新增停车位5000个,建设旅游厕所120座,旅游标识牌280块,新建行宫3个、驿站5个、房车营地2个、游客服务中心12个,新增旅游酒店、乡村民宿120家、床位5000张,旅游通达能力和接待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四)突出文化传承,创造了文旅融合发展新经验
一是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重点推出赛罕坝红色旅游、研学旅游、文化旅游,改造提升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展览馆”。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林木蓄积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资产总价值达到206亿元,每年经济收入1.6亿元,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通过产业发展、工程建设等辐射带动周边4万多百姓受益,帮助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2014年获得中宣部“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称号。
二是深挖承德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在不同的旅游节点植入地标建筑、古民居、特色景观等元素;策划了当一天满族人等体验活动,增加游客参与性;策划推出了《木兰秋狝大典》《满韵骑风》等文化演艺产品,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为主,皇家文化、茶盐古道、蒙古、契丹等多元文化绚烂发展的文化旅游格局。
三是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在龙腾艺术馆建立布糊画非遗扶贫车间1处,大力发展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艺灯笼等传统工艺,实现培育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6个项目参与了“非遗+扶贫”工作,共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2100余次,培训人员7.6万余人次,项目从业人员3311人,其中贫困人口达63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人,实现人均年收入约2800元以上,非遗进景区13个项目,产品销售量13100件,销售总额210余万元,探索出了一条承德文化扶贫新路径。
(五)突出利益联结,激发旅游扶贫持久动力
大力推行“两转三带”旅游扶贫模式,建立贫困户与景区间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推行“三权”流转,让“资产”变“收益”。引导贫困户将山场、土地、闲置农宅流转给首旅寒舍等旅游企业,结合坝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打造了8万亩中药材花海,建成了坝上伊云、万家客栈等一批高端民宿,每户年均获利5500元,实现“旱涝保收”。二是推行资产转股,让“农民”变“股民”。丰宁县小北沟村将全村42.6平方公里的荒滩、荒山折价49%的股权,与旅游开发企业共同打造契丹小镇,村民每年可分红4700元,最高达2.68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红利进家门。三是推行龙头带动,让“输血”变“造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通过订单采购、提供就业等方式,开辟贫困群众自我致富通道,重点打造了中国马镇、永太兴疏林草原度假区、康熙饮马驿站、神仙谷满族文化园等旅游扶贫龙头景区20个,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00个。四是推行景区带村,让“穷乡”变“金窝”。将景区与周边村庄同步规划,打造了木兰秋狝、阿鲁布拉克围、茶盐古道、国家牧场、契丹部落、中国马镇等六大景村共建组团,投资6亿元打造了55个旅游化美丽乡村,带动了340户贫困群众发展农家院、经营土特产,当起“小老板”。五是推行能人带户,让“大户”变“头雁”。支持乡村旅游经营大户带动贫困户组成专业合作社,已搭建“万家客栈”“柳塘人家”“龙头皇家客栈”“共享农庄”等农户加盟平台4个,带动坝上地区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人均增收6000元。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坚持共建共享是旅游扶贫的动力源泉
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沿线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承德市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易地搬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项工作有机结合,有效组织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充分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家庭收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更加有效地推动了“两山”理论深入人心,使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当地群众保护生态、爱护家园、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动力。
(二)强化市场运作是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理念,除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外,所有的旅游项目一律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整合旅游、交通、美丽乡村、山水林田湖等专项资金11.3亿元,主要用于交通设施、服务设施、智慧旅游、旅游专业村改造等项目,建设了20个旅游新业态项目,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打造了一条持续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下一步,承德市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弘扬塞罕坝精神,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壮大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打造西龙头龙头客栈、老窝铺上窝铺乡村旅游示范区;二是引进高端休闲旅游项目,御道河谷完成主体建设投入运营、御道口国际汽车度假区落地实施;三是建设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延展线路,2020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已启动围塞旅游风景线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与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相衔接,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黄金生态休闲旅游线;四是发展后备箱经济,大力推广非遗产品,对旅游企业销售当地非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