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花果山村,位于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南部的长城脚下,距秦皇岛市区35公里,距青龙县城60公里。该村地处革命老区,是“十三五”贫困村,总面积26.2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370米。全村共315户、826人,其中贫困人口104户、25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人均耕地面积0.67亩,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无任何产业,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小山村。
花果山村古称“京东胜地”,是神话传说中的大圣故里,明代取名“花果山”。该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山岳旅游资源,山中奇峰秀石,如神来之笔;绿荫苍翠,野芳幽香,水声潺潺,曲径通幽,让游人乐此不疲。花果山历史文化悠久,有长城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和历史传说《西游记》文化,同时还发现汉代洞穴遗址。但由于缺乏资金,发展意识不足、交通不便,丰富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利用,花果山村民捧着金碗要饭吃。
二、旅游扶贫成效
2016年青龙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大力发展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等8大扶贫产业,特别是依托独特自然风光和山水资源,提出以全域旅游为统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实现脱贫攻坚。青龙县政府依托花果山独特的山岳旅游资源,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县政府投资1亿元为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投资1.5亿元,合力打造花果山精品旅游风景区,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3年全村旅游年均收入实现16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12310元,带动全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多人,发展特色民宿100余家,累计接待旅游人次80余万人次,创造了200多个就业机会,真正让旅游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实现了部分农民向懂旅游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2018年,花果山村成功摘掉了戴了29年的贫困村帽子,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河北省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政企民三方互动,构建旅游扶贫大格局
花果山景区旅游资源独特,过去受交通条件制约,大量游客难以进村;200余户村民散居在5公里范围内的花果山谷,景区规划无法实施,造成丰富的旅游资源难以开发利用。为破解这些难题,县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镇村党组织积极响应,招商引资,2016年以来,成功引入天津、北京、长春投资商,计划投资10亿元合作开发建设花果山风景区。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县财政投资1亿元,用于花果山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4.1公里景观大道,破解了制约景区发展的交通瓶颈;完成5公里河道治理工程,从根本上保障了景区行洪安全;建成10栋、4层、面积27300平方米新民居,实现全村222户、625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使景区开发具备了基础条件。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目前企业先后投资1.5亿元,高水平编制景区规划,建设4.5公里旅游公路、3公里步游路,建设近百亩的生态停车场,打造60000平方米的连续水面景观,实现景区沿途绿化4公里,打造山口瀑布、伴月潭、铜帮铁底河、巨灵神斧等景点,景区建设初见规模。
三是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依靠群众、团结群众,通过成立旅游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合作社,吸引群众以土地等资源入股,实现农民变股民,调动群众积极性,积极发展旅游扶贫事业。
(二)大力发展“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扶贫没有统一模式可供遵循。花果山村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方面特点,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了一条“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是大力发展“旅游+种养殖”产业。采取“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出资分批流转土地、山场,并出资投入水利灌溉、产业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党支部成立以果树、中药材、花卉、蔬菜、谷物为主的种植合作社和以养蜂、养羊、养虹鳟鱼为主的养殖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山场、林木、牲畜等资产入股,每年按股分红。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477亩、山场1万亩,打造10个采摘园,供游客参与农事体验。为解决农产品销售,花果山景区所有农家乐、超市优先购买、使用合作社产品,满足游客餐饮和购买需求,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
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住宿餐饮业”。成立农家乐30家,推出全羊宴、满族八大碗、水豆腐、山野菜、粘豆包等满族特色餐饮,加大特色民宿改造力度,对100多家近10000平方米老旧房屋实施改造,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满足高端游客需求。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成立景区“驴的”服务站和毛驴饲养处,吸纳60余名村民以自有毛驴入股成立“驴的”旅游合作社;组建马车服务队。游客可乘车、骑驴直达瀑布、水帘洞府、大峡谷、花果山书院、伴月湖等主要景点,确保游客尽情游山玩水、休闲游憩。花果山村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200余人,全面带动特色种养业、餐饮服务业、乡村运输业等业态融合发展,营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旅游氛围,真正让贫困户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增收致富。
(三)践行“两山”理论,生态经济效益互促共赢
花果山气候宜人,东南面临渤海,夏季受海风影响较大,7月份平均气温低于23℃,植被茂密,覆盖率在96%以上,植物树种多达260多种,花香林郁,山高谷深,是避暑度假的理想之地。近年来,人们更加注重健康旅游,注重体验自然风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山野林涧。花果山景区开发过程中,坚持市场导向,突出规划引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注重原汁原味,不盲目搞大拆大建,整个景区突出以生态为背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在民宿改造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除必要的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外,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保持农村该有的模样。通过保留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原生态,吸引市民到乡村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鲜空气、品特色美食。每到暑期旅游度假黄金时段,村里农家乐上座率达到70%以上,富民惠民效益明显,2020年实现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0万元。花果山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了旅游扶贫互促互进,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共赢。
四、经验启示及未来展望
(一)经验启示
一是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必须形成整体合力。“分则力散、专则力全”,旅游扶贫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基层党组织及群众各方力量,做到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二是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内生驱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群众参与景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必须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旅游扶贫重在旅游,要在融合。要大力推广“旅游+”模式,只有通过旅游与文化、种植业、餐饮业、住宿业等深度融合,才能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四是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创新提升的理念。旅游扶贫没有固定模式可复制,必须依托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合作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销售模式创新。
(二)未来展望
花果山村将立足乡村旅游长远发展,依托美丽山水资源,以长城文化、满族文化、红色文化为底蕴,突出花果山独有的《西游记》文化,在风景如画花果谷,建设古香古色花果风情园;在海拔千米老岭洼,建设森林康养度假区;在明代记载水帘洞府,建设大圣故里观光区;在风光秀美大峡谷,建设生态景观游览区。大力发展吃、住、游、乐、购为一体的民俗风情旅游产业,不断加强人居环境、自然生态等方面提升,做到旅游发展与生活水平协同共进,让居民住舒适新楼、村民成原始股民、农民变产业工人。以国际化视角打造秦皇岛旅游城市(继北戴河、山海关)第三张名片,建设京津冀山水文化旅游新地标,创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