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正式开启前,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组建了融媒体报道小组,力图发挥全媒体优势,通过新技术搭建新平台,实现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出,并进行融合创新传播,为读者带来更及时、更精彩、更多样的报道。
全媒体时代的报道,无论采访方式还是展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充分发挥“统一指挥、统一把关,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功能,“策、采、编、发、传”全流程紧密协同、高效运转,“报、网、端、微、号”无缝衔接、互为补充,视频、长图、图文等融媒体产品各展其长。
中国艺术节不仅是艺术的盛会,更是人民的节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已经落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记者讲述采访报道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历练、感悟与思考。
展示舞台艺术领域的新作为 新气象 新高度
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淼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和一名舞台艺术领域的观察者,每一届中国艺术节不仅是我不遗余力进行报道的重点对象,也成为我观察一段时期内舞台艺术领域创作风向的绝佳范本。
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第十七届文华奖在艺术节期间花落各家。今年,经过严格的申报、初评、公示等程序,共有39部舞台艺术作品入围文华大奖终评名单,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类13部、话剧儿童剧类9部、戏曲类17部。纵观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近年来的创作主流。
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丰富,不仅与近年来我们经历的一次次重要时间节点有关,如改革开放4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更与国家的文艺政策引导、创作资金的大力扶持等紧密相连。在此背景下,一大批贴近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传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体现鲜明时代特征的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也成为阐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这一重大历史节点,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舞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或聚焦重大历史事件,或专注描摹英模人物,成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更是舞台艺术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创作了不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品力作。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奖结果揭晓,15部作品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些作品实至名归,充分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舞台艺术领域的新作为、新气象、新高度。但任何的创作都会有遗憾。如何在得奖之后继续精雕细琢、打磨提升,让作品真正攀上高峰,仍然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不忘初心、不负人民,奋勇前行。
媒体人自当不忘初心
中国文化报记者 罗群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从前期赴沪做融媒体报道准备,到闭幕式结束、站完最后一班岗,我与领导、同事一起在上海奋战了20多天,成果见诸报端、屏幕,上海各大剧院留下了我们的身影,那块可拆卸、可移动的采访背板,至今为人们所记得。
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采访改为线上进行。少了一点“促膝对华灯”的酣畅,多了一份“天涯若比邻”的牵挂。舞台艺术创作的勃勃生机、文艺工作者的孜孜以求、艺术爱好者的心心相印,仍旧令人印象深刻、感动不已。艺术提振精神、温暖人心、春风化雨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分外珍贵。“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实至名归。
中国艺术节汇聚了中国舞台艺术创作的精品佳作、名家新秀。这些作品聚焦当下、铭记历史,其成就无需我多说,舞台早已说明了一切,观众的认可、掌声、点击量,就是最好的肯定。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冲击艺术高峰,这份执着与坚守也无需我多说,因为这早已是他们的日常,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无言的绽放。
我想说的是,参与大型活动报道所带给自己的感触和收获,这些经验于我而言,不仅是取自过去的财富,且有着指向未来的意义。
我提醒自己,必须尊重新闻、尊重现场。许多时候,记者受到各种因素限制,无法到新闻现场,但是眼光、思考、判断必须抵达现场,越是在人只能远距离“在线”时,头脑越是必须“在场”,并且努力压制放飞自我的冲动——去记录而非创造,去观察而非想象,去分析而非臆断。
我督促自己,加强对相关行业的学习了解。对于创作来说,一处创新可能是长期探索的成果,一个巧思可能是反复琢磨的结晶。媒体人应该对相关艺术门类的历史传统、发展动态等有基本的了解判断,进而用自己的口,说贴近报道对象的话。
我鞭策自己,要有高远的眼光,也要有落地的“手艺”。加强学习、提高站位是媒体人的必修课,以娴熟的技术手段处理各类稿件也是。站得究竟多高,实践中见分晓。唯有训练有素,才能在赶进度、抢时间时保证效率和水准,唯有把一字字写在实处,才不至于让高远的理想沦为空谈。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已落下帷幕,新的征程已在脚下铺展。我将带着参与报道本届中国艺术节的宝贵经历与回忆,不忘初心再出发。
为了拍摄最好的图片
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旭
掐指一算,作为摄影记者的我已经连续参与了5届中国艺术节的采访报道工作,可能是报社现存的为数不多有此经历的记者之一吧。
印象里,似乎每一届艺术节的采访前前后后都要忙碌1个月,每天都要看不同的演出,有太多鲜活的画面要去记录。记得“十艺节”期间,我拍摄了一张近乎完美的群众买票的画面,第二天见报后,好多同事和朋友开玩笑说是摆拍的。被大家认为的“摆拍”,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2013年10月17日上午9点多,76岁的田成顺骑着自行车来到山东剧院售票处购买了两张20元的“十艺节”参评剧目——京剧《月照塞北》的演出票,他还推荐利用买菜时间来购票的王和泉老大爷也买了两张。两人买完票就一直在交流“演出有得看”“票价也便宜”,后面还打算看哪些演出。就在两人聊得火热时,我悄悄按下了快门,记录下生动的一幕。我认为这就是艺术节作为“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的最佳体现。
那些年的艺术节采访,同事每天都会出现在各个演出现场,大家看完演出就一起交流心得感受,进而分析剧目的特点以及获奖的可能性。看得多了,大家甚至成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小“专家”,有些预测还真的和获奖结果八九不离十。就像当时老领导说的,“多看就会有感受,有了感受就能写出好稿子。”
今年的中国艺术节意义重大,既是在全国上下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举办的一次艺术盛会,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间文化文艺工作新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本届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戏曲以及创意创新类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舞台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所以,对开幕式的拍摄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为此,我多次到国家大剧院拍摄彩排,就是为了寻找最佳拍摄位置、演员展现的最佳瞬间,最终给报纸版面呈现最好的图片。现在想来,自己也是好“蠢”,为了最好的图片、为了守住最佳拍摄位置,在开、闭幕式采访现场,可以不喝水、不吃饭,站六七个小时,怪不得现在有点腰酸背痛腿抽筋呢,但最终在报纸上呈现的作品,让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三年一聚,不负期待
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彬
今年,群星奖走到第19届,印刻了近年来不平凡的记忆,记录下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和由衷向往,展现出昂扬自信的模样;
今年,群星奖堪称“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领头雁”,带动全国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群星奖在文艺评奖制度改革以后,首次纳入群众合唱和广场舞,令百姓鼓舞,让业界振奋;
今年,群星奖首次采取多地联办的模式,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今年,群星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果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间断“上新”,无缝隙“惠民”。
今年,是我第三次参与报道群星奖。三年一聚,依然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个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奖项的“接地气”和“有底气”、一贯的温度和热度。更为可贵的是,群星奖除拥有家国情怀的深沉和文化为民的信念之外,依然维持着旺盛的“少年感”,散发着饱满的对于生活的热情。
群星奖的参与对象一直都是非专业的基层群众,参赛节目讲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带有浓浓的“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因而成为群众喜爱、业界认可、各方关注的群众文艺盛事。
群星奖的存在,让群众文艺有了绽放光彩的舞台,给了普通百姓实现文艺梦想的平台。群星奖的作品从不以“高大上”为名,而是胜在动真情、诉真情、唤真情。群星为人民而璀璨,为你我而耀眼。它的喜怒哀乐,由你我的喜怒哀乐构成;它的成长成熟,包含着你我的成长成熟。
从创作、打磨到亮相,群星奖作品不负期待。纵览本届群星奖的作品,数量之多、精品之丰、题材之广,传达的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民族团结、党史教育等新时代重要主题,展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奋斗历程,映照的是群众文化生活更热、更美,更加欢乐。这样的“群星”怎能不光彩夺目,这样的“群星奖”怎能不备受瞩目?
可以说,群星辉映之处,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心声的抒发与能量的汇聚;群星闪耀之时,是万众欢腾和全民热潮。
如今,群星奖已经踏上新的征程,期待下一个三年,定有新的惊喜。
笑容里闪耀的“群星”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王添艺
借着采访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的机会,我第一次来到宁夏银川。在影视剧的影响下,总觉得银川承载着心中仗剑天涯的浪漫。飞机还没落地,就规划着定要抽出个傍晚亲身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寥廓,没想到这个心愿在决赛场地就能实现。本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的舞台安置在览山公园阅海湖畔,从观众席望去,台上台下载歌载舞,与日暮、月升和满天星辉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美与共”的瑰丽画卷。
要说本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最大的亮点,定非“欢乐”莫属。或许广场舞真的有种魔力,让人一靠近就忍不住笑容满面。比起角逐竞技,广场舞决赛更像是新老朋友的相聚。我看到彩排间隙,参赛团的阿姨画着美美的妆,拉着姐妹打卡拍照,宛若活泼的少女;看到观众席中走路还不稳的小朋友,举起胖乎乎的小手跟着音乐挥舞;看到台上选手光彩夺目,即使在不易被镜头捕捉的队伍深处也尽情舞动,酣畅淋漓地享受舞台;看到台下观众更是卧虎藏龙,没有正襟危坐,只有按捺不住,无论哪个队的音乐响起,手中的荧光棒都能卡准节拍;我还看到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散的欢闹,以及选手把团队导演扛在肩头合影……没有老、少之分,没有选手、观众之分,没有队员、领导之分,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群星”的意义。
广场舞是美好生活最生动的反馈。活动第二天,意犹未尽的我跟随演出队伍来到市中心的玉皇阁广场,这里是本届群星奖广场舞文化惠民演出场地之一,也是银川市群众文化的重要场所。尽管天空飘着细雨,但这阻挡不了市民的热情,他们中有坐着轮椅的奶奶,有刚完成工作的环卫工人、外卖小哥,有买菜经过的路人,也有专程来“偷师”的资深舞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欣欣的脑瘫患儿,拉着妈妈跟在队伍后面翩然起舞,灿烂的笑容让人一时忘记了命运对她的不公,只留下乐观、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热闹”“高兴”是演员和观众共同的评价,和着欢快的节奏,笑容也在人群中传递,这是本届广场舞大赛最好的作品。
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文化月刊 田野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已于9月15日在河北雄安新区闭幕。回顾这场全国性、群众性的文化艺术盛会,文艺工作者尊重艺术、扎根人民,用最大的努力与热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近年来的文艺创作成果,展现了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最新风貌,也展现了他们牢记使命的时代担当。
8月28日,北京小雨淅沥,记者走进国家大剧院,采访了本届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联排中的文艺工作者。这场名为《奋进新时代 扬帆新征程》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囊括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舞台艺术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为本届艺术节拉开序幕。为了这次晚会的成功举办,全体主创人员精心筹备、反复排练,力求最完美地呈现。排练厅内,《百年风华——新时代舞台人物形象展示》节目中的89名来自各艺术院校的青年演员正在反复排练走位。编导在台上目光如炬,哪个演员步伐慢了、哪个演员手抬低了,都被及时指出。在代表着新时代奋斗者的青年群像中间,分别在舞台艺术作品中塑造过李大钊、焦裕禄、邓稼先、黄文秀、黄旭华的5位演员依次登台,展示时代英模的光辉形象。采访中,5位演员生动讲述了他们出演英模人物的心路历程。节目导演毛尔南表示,这样创新的表演形式,既传达出奋斗者精神的延续与传承,也是一次将演出变成艺术创造的生动课堂。文艺工作者如何践行通过艺术创作展现时代风貌、对艺术进行创新性发展、培育新一代文艺力量的多重使命,仅从这一个节目就让记者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记者看来,文艺工作者永攀艺术高峰的姿态,不只在于对舞台呈现的精益求精,还在于对文艺作品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汲取创作时代命题的养料,让文艺作品展现出更强大的文化自信,不负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把艺术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文旅中国 黄菡
9月16日下午,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采访小组到达了音乐剧《在远方》剧组位于北京大兴的临时排练厅。演员正在导演的指导下认真排练,我们悄然入座,很快便随着排练进入剧情。
剧组负责人说,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剧组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休假,仍然进行着紧锣密鼓的排练,为延伸阶段的巡演做好准备。
剧组出演男主角姚远的两位演员都来到了现场,一组的“姚远”在台上演唱时,另一位“姚远”也时刻关注着台上演员的走位和配合,为一小时后自己这组的上场排练做好充分准备。排练厅没有布景,场地也较为简陋,但演员动人的歌声和情绪饱满的演绎让我觉得自己看的不是一场排练,而是一场正式演出。
排练的中场休息时间,导演肖杰、两位出演姚远的演员马佳、夏振凯以及女主角路晓鸥的扮演者刘宇希分享了许多有趣、感人的创排故事。演员为了在舞台真实还原快递从业者的艰辛,专程去快递公司体验生活,不断打磨演技,这些创排故事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一遍遍的排练中,他们所流露出的对舞台、对艺术的信念感,以及为人民呈现高水准文艺作品的初心深深打动了我。这样的信念感和初心除了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举办期间采访其他剧组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情感。或许也正是这初心让这群文艺工作者将排练中无数个分分秒秒的坚守,洗练成舞台上每一个让观众掌声雷动的高光时刻。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为人民服务是文艺工作者不变的初心和坚守。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沃土,人民的舞台是最广阔的天地,人民的艺术才是最动人的艺术。中国艺术节不仅是艺术的盛会,更是人民的节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已经落幕,但是人民的文艺工作者的脚步不会停歇,他们将继续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