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从十三艺节剧目看主旋律戏曲作品如何叫好又叫座
发布时间:2022.09.15

2022年9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拉开帷幕。此次艺术节期间,共有70余部(台)作品角逐第十七届文华奖,其中戏曲剧目21部。这些戏曲剧目中,新编现代戏16部,其中既有传唱党在艰苦岁月中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的湘剧《忠诚之路》、昆剧《瞿秋白》等,也有讴歌新时代奋斗者将青春年华谱写在祖国大地的京剧《楝树花》、黔剧《腊梅迎香》等;既有展现革命年代平凡女子为理想信念而不息“家碎换得山河整”的评剧《革命家庭》,也有聚焦新时代普通百姓家庭为开创美好生活而代代奉献的豫剧《大河安澜》。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展演的这些戏曲作品用艺术语汇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讴歌英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使传统戏曲艺术在今天焕发了新彩。纵观这些剧目,可为主旋律戏曲作品寻找一些叫好又叫座之道。

一、找准戏曲与主旋律的契合点,增加剧目的可看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广大戏曲工作者积极响应总书记的指示,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进行创作,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自古以来,戏曲在娱乐人民精神的同时还肩负着教育人民的社会责任。因此怎样将革命精神、建党精神等主旋律融入到艺术作品中,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无形中得到思想洗礼,使戏曲作品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是戏曲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在表现主旋律时有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个别主旋律戏曲作品存在上座率低、观众反应不高的情况。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创作人员没有找到主旋律戏曲作品与时代的契合点,没有找准观众对主旋律戏曲作品的需求。

豫剧《大河安澜》找准了主旋律与豫剧艺术的契合点,是一部既好听又好看的戏曲剧目。为了增加剧目的可看性,豫剧《大河安澜》启用了强大的主创团队,不仅3位主演均为梅花奖得主而且还有一流的编导和作曲,从内容到唱腔到动作到伴奏再到舞美,主创团队颇费了一番心思。在文化内涵上,该剧不仅讲述了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文化,还讲了中华文化,这一点契合了当下的文化热点,紧紧抓住了现代人的文化自信。在人物塑造上,主演贾文龙深入剖析质朴的刘大河与充满书生气的刘大堤的人物特点,从唱腔到性格两人的不同点很多,贾文龙将两代人的特点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一人分饰两个角色,成为该剧一个极大的看点。在艺术表现上,该剧在遵循豫剧本体行当和“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活化的语言、情节、人物冲突,再结合剧中群众人物造型和表演,歌颂了“护堤人”执着的坚守精神。身段表演是戏曲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该剧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描写大河刚到黄河大堤时采用了手持铁锹打耗子、矮子步等程式化动作,在充分展现豫剧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展现了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唱段是戏曲的艺术灵魂,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足以使一部戏曲剧目流传久远。该剧中“上大堤脚打晃步步离愁”“九曲黄河十八弯”等多段精彩唱段,可谓使观众大饱耳福。在舞美呈现上,该剧通过多媒体营造出黄河决堤、洪水泛滥冲毁民宅等恶劣自然现象,让观众在虚实中感同身受平凡英雄的艰辛。

二、人物塑造回归人性

说起主旋律舞台作品,一些人可能没看就开始摇头。究其原因无非是作品内容较多重复性、思想表现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所阐释的价值观念无法完全与当下社会生活相匹配,使其无法与观众取得共鸣。其次,创作手法千篇一律,主人公脸谱化,绝对的英雄人物,“高大全”,没有一点缺点;反面人物往往从形象上就带有很浓的坏人色彩。

京剧《楝树花》突破了这一桎梏,在人物塑造上并不生硬,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刻画。该剧并没有生硬空洞的说教,而是深入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为主人公树立起了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剧中通过挖掘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感情,将王继才夫妇心理的悸动与行为的纠结灵活地交织起来,表现人物心理的碰撞。在岛上王继才为打发时光,与老鼠、红嘴鸥对话。对于王仕花,并不是一味地塑造其英雄顶天立地形象,而是在里边加入了很多女性的侠骨柔情。王仕花在初次看到开山岛上艰苦的条件时,她担忧丈夫,劝说其离开荒无人烟的岛屿。在女儿考上县里的中学执意要去而王仕花不同意时,她对女儿充满了愧疚。这些表达方式使主人公个人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避免了单一化、脸谱化,也使王继才夫妇形象塑造更接地气,行为更加合理,更有逻辑性,也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舞台艺术作品的人物刻画只有真正地实现人性的回归,艺术作品才能符合现代人审美,才能获得现代人的认可,才能感动观众,才能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否则,主旋律的作品很容易成为具有宣传味道的“刻板教材”。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各地主旋律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如何使主旋律的艺术作品深入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而非反感,值得艺术工作者深思。主旋律文艺作品并不是照本宣科的普通教育,而要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浸润人的内心。现代观众在主旋律的舞台艺术作品中希望看到的是接地气、可信度高的人物。主旋律舞台艺术作品只有人物塑造回归人性,人物形象生动丰满,艺术作品所要传递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浸润人心,艺术作品才有可能获得观众欢迎。


来源:天津市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