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守正创新 戏曲也能这样演
发布时间:2022.09.13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七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戏曲类),于8月22日在津拉开帷幕。至今,已有十余部不同剧种、不同题材的剧目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戏迷观众见面。这些近年来新创作的戏曲剧目,不仅故事角度鲜活,更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带来各具特色的新颖舞台呈现,不禁令人赞叹:戏曲也能这样演。

戏曲艺术在中华大地流传千百年。“古老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一直是新时代戏曲人研究探讨、实践探索的话题与课题。对于“一桌二椅”“水袖玉带”“程式化”的传统戏曲艺术来说,在演绎现代剧目、现实题材剧目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曾几何时,一些新编戏曲“话剧加唱”的模式就受到诟病。然而时至今日,通过众多戏曲人以守正创新为方向的不断努力,让人不断看到古老戏曲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次“十三艺节”中的戏曲剧目尤为亮眼。

戏曲展演,“新”字当头。首个亮相的彩调剧《新刘三姐》,让熟悉了“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观众们耳目一新。从曾经的“脚下葡萄藤、手中青竹竿”,到如今的“脚踏平衡车、手执红纸伞”,《新刘三姐》更新装备,把壮乡新时代故事的“新酒”,装进了广西优秀的歌圩文化的“旧瓶”,在“今天有过去、远古有今天”的气韵中,讲述绿水青山、脱贫攻坚的时代故事。

评剧剧种以“接地气”“大众化”见长。评剧《革命家庭》就利用剧种优势,别具一格地展现红色题材剧目。“起名字”“学写字”“剪头发”这些主人公方承与丈夫的日常生活跃然于舞台,旧社会乡村姑娘的思想解放与革命理想,就孕育并生长在相濡以沫之间。通过鲜活且跳动的“人”,真挚又豪壮的“情”,折射出革命者精神信仰的情感内涵。戏曲化与生活化融合的表演,歌舞化的导演手段、舞美设计等提升了剧目的品质与品位。

曾经,有些戏曲创作因急于突破而“走味儿”,导致一些老戏迷对“大制作新编戏”有所成见。而京剧《母亲》则打破了这种成见。剧中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创新的舞台呈现,不仅有戏曲传统程式,更借助歌剧、舞蹈、交响乐等诸多艺术元素,带来更大的感染力、冲击力,令全剧拥有如剧中母亲“葛健豪”一样强健、豪迈的气势。由此可见,当新手段服务于戏曲本体艺术,服务于情节、人物、主题,大制作新编戏也可以很好看,其时尚感也能拉近年轻观众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可以“大制作”,也能“小清新”。花鼓戏《山那边人家》以和剧种特色相得益彰的轻松笔法,在戏曲舞台写下一首清新、纯美的田园诗。农村的新婚风俗,犁田的劳作场景,禾场上星空下扇着蒲扇唠唠家长里短……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直播评论区里一片“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感慨。淳朴真实的生活,既是乡音乡韵的情怀,也是剧中作家周立波的创作灵感与动力,展现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画卷。

戏曲艺术要传承,更要发展。继承传统不是埋头墨守成规,发展创新也不是一味标新立异。当新时代戏曲人夯实了传统的“地基”,脚踏实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地投入创作,定会有更多当代风格与传统意蕴一气贯穿的“琼楼”屹立于新时代戏曲百花园。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