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对文化权益保障的满意度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的重要指标。根据公共文化领域相关法律政策,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是特殊群体的主要组成。按照特殊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应尽之责。
群星奖汇聚近3年来群众文艺最新成果,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浓浓人情味,其中既有表现和刻画特殊群体生活的作品,也有特殊群体倾情演绎的作品,传递出特殊群体的心声。同时,各级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履行服务使命和文化担当,为特殊群体参与群星奖开辟了多条通道。
本届群星奖不乏少年儿童和老人挑大梁的作品。令人欣喜的是,他们的表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更“有生活”,也更受到人们喜爱。老年群体活跃、时尚,走出“舒适区”,玩直播不在话下,网约车随时出发,智能手机玩得溜,数字生活不犯愁;未成年群体勇敢、负责,不怕吃苦,对祖国怀有深切的热爱,对先辈充满敬意,秉持正确价值观,不躺平、不懈怠;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在新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留守乡村者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蹚出致富新路。台上台下,屏内屏外,特殊群体的频频点赞,体现了群星奖深入人心。
群星奖为特殊群体展现自我提供了广阔舞台。台上灯光亮起,演员随着音乐的节拍翩跹起舞,一举一动都十分自然贴切。如果没有预先介绍节目报送单位,可能很少有人看得出演员实际上是在“无声地舞蹈”……本届群星奖舞蹈门类决赛场上的这一幕,颇具代表性。当残疾人演员全情投入演绎角色、传递感情,在艺术中超越自我,当台下观众全神贯注欣赏表演、理解内涵,在品评艺术呈现时不加“同情分”,所谓“特殊”的边界便逐渐消弭。特殊群体同样是闪亮的主角,展现着不输他人的风采。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群星闪耀的时刻也在不断被记录。
群星奖为特殊群体欣赏群众文艺提供了便利。本届群星奖通过多种途径,将作品送到特殊群体的眼前和身边。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对群星奖展演和决赛进行直播和录播,让因身体限制不便到现场观看节目的特殊群体,也能够实时共享活动最新动态。各地在打造群星奖作品的过程中,也将文化惠民摆在重要位置,尤其注意设置环卫工人、建筑工人、残疾人专场,将演出送到社区、工地、家门口,丰富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群星奖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效。群星奖始终关怀和关注着特殊群体,有效点亮了特殊群体的文艺梦想,背后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多年服务特殊群体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更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从中可以看到文化和旅游部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重磅政策的落地成效。《“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关于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等,拿出真招实举解决特殊群体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圆梦工程”等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持续加大对特殊群体的有效帮扶。
从影响力上看,群星奖助推社会力量更深入参与特殊群体文化服务。对于年龄、身心、经济等条件特殊的人群进行文化扶持需要更有温度、更加持久的文化服务。群星奖以其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的影响力,能够吸引和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努力,为特殊群体创造无障碍环境,提供无差别服务。
本届群星奖让人们看到了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未来,群星奖作品回归基层,将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类型,为特殊群体提供多元选择。(王彬)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