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锚定使命任务 推动新时代旅游业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吕宁 许鹤琳 发布时间:2024.06.14

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京召开,这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旅游业的五项使命任务: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作用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旅游工作的殷切期许,为新时代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服务民生的重要产业,不断突出其在提升人民幸福感等方面的作用;要努力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通过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进步;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要强化旅游业在国际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利用旅游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美好中国形象;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旅游合作,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外文明互鉴。

立足大众需求,服务美好生活

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与普及化,集物质消费与精神陶冶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旅游业发展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为服务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效依托。近年来,“5·19中国旅游日”的活动主题多次聚焦“生活”,其本质都是紧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这一基本原点。当前,旅游已然成为人们有闲有钱后的一种生活常态。

立足于大众旅游需求呈现的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特征,旅游业需从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科技引领等方面不断发力,让旅游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要进一步以民众需求为导向,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内容、优化旅游产品供给;通过“旅游+”“+旅游”的形式,加强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增加新型业态,推动更多高质量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要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评价和监测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优质旅游服务的行业生态,以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畅游之旅。要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设备提供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旅游新场景,强化科技引领,激发深度数字化能力,加快推动形成旅游业新质生产力,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需求。

发挥“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是带动性和关联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带动的相关产业高达110多个。通过带动服务业、零售业、餐饮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带动性强的旅游业已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2.9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668.9亿元,同比增长12.7%。实践证明,旅游作为杠杆可以撬动千行百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要进一步通过创造优惠便利的消费环境、加强旅游品牌建设、促进旅游产业链延伸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提供税收减免、补贴等,降低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其能够给游客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旅游企业也要积极采用智能化技术,优化预订、支付等流程,提升消费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参与旅游消费,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培育,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旅游展会等活动,助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最终构建起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体系。旅游行业需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加速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交通、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旅游产业生态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并与旅游便利化体系形成合力,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贡献更大动能。

推进文旅融合,构筑精神家园

旅游过程本质上是一场精神文化体验。通过旅游,广大游客得以深入体验和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风俗和人文景观,这种亲身经历不仅丰富了个人的文化素养,还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整体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旅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将不同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传递给每一个游客,使其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提升。

在全国各民族全面交流、广泛交往的前提下,应立足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深化文化体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和项目,涵盖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庆典、民间艺术表演等内容,深入挖掘和展示本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度的文化体验;同时,加强对导游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讲解能力,引导游客深入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底蕴。旅游不仅是一种休闲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教育的机会,旅游企业应该利用好自身资源,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推出相关文化产品等方式,引导游客了解和感受祖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等场所,持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旅游业更好地构筑精神家园。

打造多元平台,展示国家形象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和互动方式,不仅是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桥梁与纽带,承载着国与国之间民间外交的重要责任。以旅游为抓手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传播,有利于塑造开放、包容、和谐的中国形象,树立一个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典范,从而加深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推动世界对中国方案的认同和支持。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每年数亿入出境旅游者,既是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新媒体平台、改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讲述好新时代的文旅故事,激发海外游客来华旅游的热情。在国际传播中,需充分发挥各种媒体渠道的作用,以展示中国的魅力;要积极拓展新媒体渠道,利用其传播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发布吸引人的图片、视频和文字内容,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关注。此外,还可以与国际知名旅游平台展开合作,共同推出线上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应重构入境旅游产业链,改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在来华签证、全球支付系统对接、国际通信数据连通、公共场所智能导览解说系统国际化、跨文化语言服务等方面持续优化,提升游客体验,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把更多的外国游客吸引到中国来,让国际游客成为美好中国的宣传大使,带动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要加强和国际游客的互动交流,通过与游客的紧密互动,提高传播效果,展现美好中国形象。

深化交流合作,增进文明互鉴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旅游在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旅游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旅游,人们得以更直接地认识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念,进而加深对他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从而消除文化隔阂、促进不同文明和合共生。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文旅领域国际合作、探索文旅合作新模式,努力实现国际资源和传播的有效整合,形成多元互动的中外文明交流格局。我们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分层对接,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交流活动,加大交流对话力度。举办交流展览,展示各国文化遗产、传统艺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互访和研究交流;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技术,不断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