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拉动内需、活跃市场。如何推动文旅融合从‘情绪价值’向‘产业价值’演变,让文旅产业成为刺激城市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命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施卫东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情绪消费时代的到来,‘情绪价值’成为旅游市场新趋势的驱动力,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之中,‘情绪成团’等个性化旅游日益兴起。相比‘淄博烧烤’等流量热点,南京市‘10元手冲咖啡’‘红山森林动物园的动物有休息权’等也一度成为热搜。”施卫东进一步分析,目前,很多城市在情绪价值营销方面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是文旅项目的“情绪价值”赋能不足。二是文旅品牌的营销推广存在不足。一些地区的文旅重点品牌在提升区域形象和促进文化传播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面临内容生产趣味性、专业化不足等问题,推广内容庞杂同质且缺乏亮点,导致品牌无法形成强烈的市场记忆点。三是“新”人才相对短缺。文旅产业的新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不少地区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尤其是在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施卫东还表示:“文旅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带动效应有待提高。一方面,数智化改革措施未能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此外,部分地方忽视文化价值开发,地方文旅项目与新质生产力,如低空经济、零碳低碳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的结合度相对较低。”
对于如何更好地突出情绪价值,讲好文旅故事,施卫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开发文旅融合新场景。鼓励各地加大文旅融合场景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更好满足市场对情绪体验的需求。强化各地文旅部门“情绪营销”意识,深入群众,结合当地特色和当下热点开展主动营销。
二是探索文旅融合叙事新范式。各地应依托地缘优势,深耕在地文化内容,构建专业性与趣味性共存的内容生态,激发受众实地感受地域文化的兴趣,促进地域文化和旅游发展,实现人文与经济的双向反哺。
三是融合数字技术,优化传播形式。例如,江苏充分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打造可感的苏州园林、可触的扬州漆雕、可嗅的淮扬名菜等,做法值得推广;创新叙事方式,通过“Vlog+新闻”“慢直播”等方式以亲民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构建情感化、去议程化、可视化以及复调式的叙事空间。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方案,促进数字化人才、旅游人才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鼓励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探索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聚焦培养新文旅人才和旅游关键技术攻关人才;注重文化创意、康养度假、旅游演艺、电商直播及考古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形成国际化、标准化、本土化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张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