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女高音歌唱家刘玉婉:
拓宽民族音乐活态传承路径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3.12

作为在田野间奔走了30多年的文化艺术传承者,我曾亲历老艺人哼唱的古老歌谣随风消逝,也目睹了数字技术让敦煌古谱重获新生。文化强国的顶层设计,既要构建“大格局”,更需守护“小乡音”。当前,民族音乐应重点探索数字化、融合性传承路径,将民歌、戏曲、曲艺等非遗资源纳入全民阅读体系,通过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如国家文化云、地方非遗数据库等,实现资源高效共享;推动AI技术应用于民族音乐修复、多语言翻译及互动教学等多场景,扩大传统艺术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设立“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专项基金”,将其纳入文化遗产保护年度预算;联合教育部门,将地方音乐资源嵌入中小学美育课程,形成“活态传承”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民族音乐版权溯源系统,探索AI辅助创作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模式。

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与全民阅读深化、科技创新等融合发展,将为民族音乐传承探索出新路径。

要让全民阅读“听得见泥土的声音”。将民歌、戏曲、曲艺等非遗资源纳入全民阅读体系,通过国家文化云平台打造“中国音乐数字图书馆”,当孩子通过平台聆听鄂伦春族口弦琴的颤音,当海外游子通过AI多语言翻译听懂我国民间戏文,民族音乐活态传承的路径才能越走越宽。

以科技创新突破传承困境。设立“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专项基金”,从3个方面推进工作:借助AI修复破损的老磁带,让1952年采风的《阿诗玛》原声等重现;建立区块链版权溯源系统,为每一首侗族大歌标注“数字身份证”;开发AR(增强现实)民族音乐教材,使美育课堂能看见马头琴的琴弦振动幅度。

以制度创新守护文化基因。针对AI生成音乐引发的侵权问题,建立“传统文化数字版权白名单”,明确非遗衍生创作中原创者、传承人、AI开发者的分配机制,让科技赋能始终沿着人文伦理的轨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