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起,我携我的系列雕塑作品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65场巡展,经历了从艺术“走出去”“走进去”到“请出去”“请回去”,再到“留下来”“融进去”的跨越,以雕塑艺术世界巡展的方式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以文艺作品展现各国文明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巡展的作用在于通过作品展现当代中国现状,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展览中融合世界共通性,不断创作新作品,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这样的艺术IP能够适应不同国家、民族、信仰,充分激发各地民众的情感共鸣,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品牌。
持续推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要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要继续创作更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既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不断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承担起新的时代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责任,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将中国形象塑造得更丰满、更立体。
当前,展览交流活动多在当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举办,与当地普通民众的互动交流较少,难以引起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展品多以展现文物、非遗和自然景观以及集体创作的项目为主,但在呈现方式上往往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和情感连接,导致海外观众难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同时,兼具艺术表达和时代个性的作品相对不足,特别是在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地化创作方面,能体现双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高质量艺术作品仍有待加强。
为提升我国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应充分发挥现有各层级、多边文明对话交流平台的作用,为国际民间艺术和文化交流提供平等、开放的机会;建立常态化、专项化机制,支持在海外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助力我国当代艺术话语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