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
​陈星灿、白玛玉珍、阿拉腾达来委员讲述履职中的文旅故事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3.11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位全国政协委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林芝墨脱县人民法院一级法官白玛玉珍,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在现场讲述了履职中的文旅故事。

“博物馆热”激励考古工作者继续丰富历史

“刚刚过去的7天春节假日,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了惊人的7200万人次。我所在的殷墟博物馆去年2月开馆,今年2月满1周年的时候,接待了180万名观众。三星堆博物馆去年接待观众达到600万人次。”在陈星灿看来,“博物馆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陈星灿认为,“博物馆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中丰富的藏品和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让人们愿意到博物馆去了解我们的历史。

多年来,通过考古学家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历史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扩展。“比如商周时代的几个国家,文献中完全没有记载,就是通过考古学家的手才得到发掘和了解。”陈星灿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史,也因考古发掘的深入而得到极大的扩充和丰富。

陈星灿表示,广大人民群众愿意到博物馆去参观,通过文物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这也激励着考古工作者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做好文物的阐释和展示。

墨脱实现了“高原孤岛”向“美丽边城”的时代蜕变

“我的家乡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提起墨脱,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高原孤岛’,是贫穷和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心系边疆人民,出台了一系列兴边富民的政策举措,一代代墨脱人梦寐以求的通公路愿望实现了。可以说,墨脱的路连着边疆儿女的幸福新生活。这条路让天堑变成了通途、边城焕发了新颜。”说起自己家乡墨脱的变化,白玛玉珍满脸骄傲。

焕然一新的环境,也给墨脱人民带来了发展新机。2024年,墨脱进县游客达60万人次,是全县人口的40多倍,老百姓在家里办起了特色民宿,卖起了石锅鸡等本地美食,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越来越多的墨脱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群众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墨脱实现了“高原孤岛”向“美丽边城”的时代蜕变。

“可以说,墨脱现在拥有的一切,正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墨脱人曾经梦想的场景,而这还只是墨脱腾飞的起点。当前,墨脱正一步步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环线,相信未来墨脱的发展一定会像树王森林里最高的不丹松一样,畅享阳光雨露,一年更比一年好;像雅鲁藏布江一样,奔腾向前,生机无限。”白玛玉珍说。

乌兰牧骑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传统一直没有丢

在此次“委员通道”上,阿拉腾达来回答了本报记者关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可以发挥什么样作用”的提问。

阿拉腾达来介绍,“乌兰牧骑”在蒙古语中是“红色的嫩芽”的意思,也被称作“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个名字已经在草原上叫响了近70年。“1958年,我们建队之初只有9个人、1辆马车,如今队伍不断壮大,也有了现代化的演出设施设备,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一直没有变。”阿拉腾达来说,多年来,他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传统一直没有丢,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走遍了祖国北疆大地,每年开展演出100场以上。

近年来,边疆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丰富起来。阿拉腾达来和他的队员们也在努力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让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百姓心声。

“我们编排了原创蒙古剧《驼乡新传》《宝德尔石林传说》、歌舞剧《乌兰牧骑走边关——望远镜》等,展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动人风貌。同时,紧跟时代步伐,深化‘互联网+文艺’的创新工作格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演出模式,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乌兰牧骑的精彩演出。”阿拉腾达来说。

“如今,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75支像我们这样的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每年演出超过1万场。我们将牢记‘到人民中间去’,扎根生活沃土,深入挖掘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贡献力量。”阿拉腾达来坚定而有力地说。(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