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云南省旅游名镇1个、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乡2个、云南省旅游名村3个、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5个、市级乡村旅游品牌村5个、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1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3个……”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依娲娜说起家乡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时特别自豪,“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佤族人民走出了一条文化路、致富路、振兴路。2024年沧源接待国内外游客328.97万人次,同比增长22.76%。”
李依娲娜告诉记者,在沧源,通过旅游富起来、火起来的村寨比比皆是。村寨旅游快速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态势。“沧源翁丁老寨是佤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群居村落。近年来,翁丁村采取‘村党总支+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聚焦联农带农、促农增收,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带动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李依娲娜介绍,翁丁村依法依规将翁丁老寨105栋房屋收归集体共有,进行统一管理,并入股景区业主单位参与经营。2024年,村集体和群众获得分红收入186.54万元。翁丁新村153户农户全覆盖加入旅游合作社,以“工分制”方式参与景区旅游服务管理。目前已有81名村民成为公司正式员工,人均月增收1800至4500元。同时,用好翁丁旅游“辐射圈”,在新村扶持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小吃店等经营主体15家,帮助群众多渠道增收。
“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需要从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文化挖掘、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等多维度综合施策。”谈到今后的发展,李依娲娜表示,沧源将继续深挖在地文化,树立地理标识,打造特色IP,推动文化活化与体验升级,持续将非遗、民俗、手工艺等融入旅游场景。聚焦“一村一品”,对现有旅游业态进行提质升级,打造主题产品,推动旅游从打卡向旅居转型升级。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提供精致套餐或可自选单品组合,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全面升级,推行旅游服务“管家一卡通”模式。结合市场导向,提升数字智能旅游,并有效结合当地特有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和传承利用。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充分发挥人文生态、民族文化、地缘特色优势,打造一批集文化创意、体育竞训、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创训养”产业基地。
“要在‘吃’上塑特色,传承地方名宴、名菜、名点,提升‘吃’的品质。在‘住’上提品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旅居民宿,把相关业态与民宿结合起来,形成‘民宿+’个性化复合型住宿产品。在‘行’上补短板,完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打通旅游景区连接道路‘最后一公里’,建设绿美公路,打造‘流动的风景线’。在‘游’上出新招,以‘微旅游、慢生活’为主题,加快推动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旅居、参与体验型转变,更好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在‘购’上见成效,推动非遗产品进景区、进酒店、进超市,打造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旅游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集群。”李依娲娜表示。( 张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