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活化不仅是文旅融合的新趋势,更是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更加关注工业遗产的活化、工业遗产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内容。
“工业遗产本身是历史沉淀与未来创新的交汇点。这些遗产并非冰冷的‘生产机器躯壳’,而是承载着工匠精神、技术革新和集体记忆的‘活态博物馆’。”对于工业遗产包含的范围,舒勇认为,“工业遗产涵盖了从建筑机械到工艺流程,甚至工人生活场景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工业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厂房设备的存在,更在于那些与机器共舞的人所留下的社会记忆。”
舒勇表示,工业遗产与旅游的融合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例如,长沙望城铜官的新时代湖南影像艺术馆群项目,正是这一转型的生动实践,为全国工业遗存转型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长沙样本’和‘湖南方案’。”舒勇告诉记者,“我们惊喜地看到,工业旅游正在从表层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推进的工业数据采集工作,为数字艺术与工业遗产的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这让我开始构思如何用AR、VR等技术立体呈现《china功夫》中陶瓷产业符号与文化基因的融合叙事。”
采访中,舒勇还谈到当前盘活工业遗产面临的多重挑战。当前,我国工业遗存总量庞大,但改造利用率较低,普遍存在“重拆除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等问题。一是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有些地方将厂房简单改造成拍照背景板,剥离了生产工艺等“活态灵魂”,还有些项目过度植入餐饮、住宿等业态,使工业遗产沦为同质化商业街区。二是可持续运营能力不足,一些工业遗产项目缺乏市场化造血机制。三是社会认知存在断层。调研显示,超六成公众对工业遗产价值缺乏了解,许多珍贵遗存尚未进入公众视野便已经消失。
“破解这些瓶颈需要多方协同创新。”舒勇建议,首先,要在规划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建立分期分级分类分责任主体的保护体系。其次,要探索“工业遗产+”多元模式,AR、VR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让尘封的机床重新“讲述”生产线上的激情岁月。更重要的是构建政企社联动机制。例如,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通过政府引导、社会资本运营,让防空洞蜕变为文化地标。正是这种有情怀、有创意的合作范式,让工业遗产真正“活”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之中。我国可依托长江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建立跨省域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联盟,设立工业遗产活化引导基金等。
“正如我的《筑梦》系列大型景观艺术获得了社会资本的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同样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渠道。”舒勇说。
“盘活国有闲置资产、推动工业遗存转型,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举措。通过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和融合发展,探索工业遗存转型的新路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能够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舒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