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全国人大代表钟敏:“红色资源是老区的根,得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5.03.12

又是一年春来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内美景如画,游人如织。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长征大剧院、长征历史步道等早已成为江西于都大地上耀眼的明珠。25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钟敏深耕于此,从一名普通讲解员成长为宣教团队的“领头雁”,见证了于都的发展与蝶变。

于都红色旅游有多“红”?先来看数据:2024年,于都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155.9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96.12亿元。其中,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接待游客515.37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0%。“红色旅游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这让我更加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重大。”钟敏说。

这些年,钟敏和同事创新宣讲模式,招募和培养小红星讲解员2200余人,组建了由红军后代挑大梁的长征源宣讲团。小红星讲解团用少年视角讲述红色故事,完成了上万场义务讲解,长征源宣讲团也已开展义务宣讲1300余场。如今,这两支团队已成为弘扬长征精神的亮丽名片。

钟敏还带领团队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单位、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并积极打造数字展馆。目前,数字展馆参观量已达1098万人次。

从红色景点到全域花开,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创新……一盘融合发展的大棋正在于都全境铺开,走一段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餐、看一场红军剧、游一次红军馆、住一晚红军村深受参观者喜爱。

“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守护者的执着,也需要创新者的勇气。”钟敏介绍,这几年,于都以红色旅游为龙头、融合创新为路径,坚持做好红色旅游产业融合、业态融合、推广融合三篇文章,初步形成了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融合产业留住人的集聚效应。

钟敏在于都县潭头村调研走访时发现当地的富硒蔬菜大棚很有特色,富硒餐饮、果蔬采摘、“红色+科普”研学也发展迅速,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种下了新“硒”望。村里的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忙得不亦乐乎:“环境好了,生活富了,游客一批接着一批来。”孙观发的笑容,正是于都推动农旅融合、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注脚。

不仅如此,钟敏还发现,工业旅游融合、农旅融合也在全方位聚集人气,点燃消费热情。于都打造了集红色教育、工业旅游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中华钨矿公司旧址入选国家级工业遗产。同时,利用品牌服装企业集聚的优势,于都推动园区变景区、生产线变风景线,构建集生产、旅游、销售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有力促进旅游消费;在“旅游+体育”领域,于都将红色旅游景区(点)与周边山地、步道等体育健身资源整合起来,于都新长征红色之旅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2023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于都红色半程马拉松赛、“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等品牌赛会吸引全国游客积极参与。

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钟敏认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已成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她建议于都突出“红绿古”资源禀赋优势,把重点落在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上,推动红色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红色资源是老区的根,但光守着根不行,还得长成参天大树。”钟敏指着地图上一处处的红色点位说,“希望全国的红色景区都能找到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把历史融入生活,让文化创造价值,将红色基因融入更多人心中,化作照亮未来的光。”(王竹青  林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