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
强化科技赋能 保护利用长城
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布时间:2025.03.10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在接受中国旅游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境内长城涵盖秦、汉、明三个时期,现存3654千米,占全国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其中明长城1738千米,为全国之首。“嘉峪关是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点位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确定的长城保护和展示利用重点点段,长城类型丰富,防御体系完整,囊括墙体、关堡、壕堑、烽燧等全部长城类型,在体现中国长城共性的同时,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是我国土质长城的典型代表。”马东平介绍,2023年11月,嘉峪关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但推进嘉峪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存在资金短缺、部分设施建设滞后、科技配套不足、缺乏创新性等问题。

马东平告诉记者,2024年7月,嘉峪关推出《天下嘉峪关》沉浸式夜游项目,通过光影科技表现形式,展现“塞外边关、河西风云、长城主宰、中国脊梁”四大主题篇章8个光影节点,在嘉峪关关城原址上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史诗画卷。“这也让我开始思考科技赋能嘉峪关长城文化公园建设的更多可能。应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长城本体保护修缮、长城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等方面加强科技赋能,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对科技赋能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长城保护方面,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部署等科技手段,实时捕捉墙体裂隙、沉降数据,通过AI算法预判风险区。在长城文化的活化利用方面,强化科技赋能,对长城进行三维建模、数字化存档,利用VR、AR等技术,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马东平建议,“还可通过新技术创新长城文化展示与传播,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展示空间;在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戍边生活沉浸剧场’,以关城内马厩、驿丞署为载体,运用全息投影复原明代戍卒换防、商旅通关场景,用科技重现历史。”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地处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交融丝绸之路通道中的嘉峪关长城,可作为跨国界文明对话的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交流活动,也可招募各国建筑系学生参与长城相关监测数据采集,形成跨国技术协作网络。”马东平表示。(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