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纪录片是基于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规范而用影像书写的文本,在近100年的发展过程中,民族志纪录片的记录范围从民族文化扩展到城市社区、工业社会等领域。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民族志纪录片强调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科学规范,主张不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观念带入拍摄中,从而使民族志纪录片拥有了客观、真实的鲜明特性。
民族志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媒介,在对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志纪录片曾经为西方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云之南》等作品曾一度在西方广泛传播,被称为“最中国的文化”和“最中国的故事”。
民族志纪录片已发展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领域之一,在全世界形成了不少于100个各类国际或地方性民族志影展,由此建构出一个全球性跨文化交流系统。其表层为学术和文化传播,实质则是不同国家通过这一带有文化传统展示和文化资源输出功能的媒介,建构自己在国际话语系统中的发言权,是展现国家文化地位的一种资源。相较而言,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的国际交流和传播局面尚未打开。由于没有自己的国际民族志影展,我国的民族志纪录片只能接受西方学术的选择和评价,同时也缺乏利用民族志影像传播自身文化理念的发声平台。
今天,在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民族志纪录片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功能价值应被高度重视,从国家战略层面构建中国民族志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交流平台。为此,建议依托国内较成熟的民族志影展已有的实践基础,如“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广西民族志影展”,同时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艺术发展中心的《中国节日志》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以及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等,筹划建立中国国际民族志影展(节),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民族志影展(节)等,用承载着中国形象的影像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