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是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力量。全国两会期间,美术领域的代表委员就新时代中国美术的精神风貌和创作实力以及亟待解决的创新与突破命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反映社会变迁 形成文化记忆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展现时代风貌、反映社会变迁的窗口,更是激发观众共鸣、引领审美风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美术工作者倾情投入、用心创作了大批主题性美术佳作,艺术性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追梦筑梦的信念信心,为锻造美术精品积累了经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表示,今年适逢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家协会聚焦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开展主题美术活动。广大美术家要进一步开阔创作视野,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新时代新征程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多角度、全景式展示新时代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在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美术部主任刘广看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以这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总体较少,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反映。他建议,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几次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在相关部门领导下,策划实施“时代画卷 笔绘河山——‘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系列中华文化重大题材绘画创作项目”。
将人民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展示人民新的形象是美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近年来,广大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许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佳作。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决定了艺术作品受众的广泛性,因此,现实主义一直是国家美展所倡导的艺术形式。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紧要的一步,而是否具备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眼光、把日常叙事的“句号”变成艺术表达的“感叹号”的能力,则是决定艺术家能否做到“发现生活”的关键。“充分考虑大众审美、反映时代进程和人民形象的艺术作品,需要做到语言创新让人眼前一亮、深邃的思想让人心头一震。”焦兴涛说。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必须为时代鼓与呼。”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表示,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发掘塑造出更多代表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新现象新人物。
守正创新 让传统文化绽放华彩
守正创新是广大美术家的共同追求和信念。美术创作者以守正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精湛艺术表现力的优秀作品。可以说,美术创作的创新更深层地体现了当前创作者对中外一切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与拓展、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与深刻表达。
如何探索人民形象塑造与人民审美诉求相互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美术道路?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王珂看来,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对于参展青年画家在创作题材选择上的困惑,王珂建议选题上要根据自身的创作能力扬长避短,不能刻意为了求新、求异而限制住自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在提案中建议,要重视中华传统色彩文化。他认为,除了了解色彩创作技法,还需要通过传世文献、新媒体展示中国传统色彩的历史演进、“五色”体系和传统色名、色谱、配色方案等。
“坚持中国标准、彰显中国特色,展示与西方色彩学不同的东方色彩美学,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无疑能焕发起观众的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牛克诚说。(统稿:邱武霞 参与采写:李亦奕、李百灵、屈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