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传播渠道,扩大非遗的国际“朋友圈”,创新传播方式,推动非遗融入当地民众生活,讲好非遗故事,激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让非遗“走出去”“走得远”,是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
2023年,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简称“成都国际非遗节”)的举办,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和经验。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认为,非遗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文情感是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具有文化“走出去”的先天条件,对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遗更便于展示,也更有参与感,有利于文化传播。”宋秋建议,强化国际非遗节的文化交流作用,加大对国外手工艺者、非遗传承团队、非遗相关组织的邀请力度,增加合作与交流频次;推动更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项目走出国门,开展交流分享,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在非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有效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讲好非遗故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宋秋说。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这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茶叶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六堡茶制作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石濡菲围绕中国茶文化传播提出建议。“茶叶出口,文化先行。”为了提升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石濡菲建议充分阐释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的内涵。她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茶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契机。“应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资源,举办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技能技艺成果展及广西六堡茶专场博览会,加大海外推广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将六堡茶及‘茶船古道’的相关内容融入茶学专业教材,推动符合国际健康趋势的茶叶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石濡菲说。
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取之不竭的资源、坚实深厚的底气。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进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4年农历春节期间,中国年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共同参与到舞龙翻飞、鼓乐齐鸣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让我们看到了春节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魅力。”邱运华建议,可采取过中国节、推荐中式餐饮、送中国式伴手礼、将中式服装与西服并列作为正式场合服饰以及数字科技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叙事中更生动可感。(统稿:王添艺 参与采写:王彬、王添艺、刘源隆、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