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协调、协同、协作 实现更高水平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 发布时间:2024.03.11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广的特征,具有率先打破行政、行业、产业和市场壁垒,促进协同发展的先天优势,能够在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杠杆作用。

2023年,河北省接待游客8.4亿人次,其中京津游客达到1.2亿人次。“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馆副馆长韩莉建议,充分发挥京津冀文旅资源丰富的优势,三地携手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助力京津冀文旅高质量发展。

韩莉认为,三地应立足自身优势,通过机制创新、内容创新、业态创新,积极创新京津冀文旅融合的全链路产品,在深入挖掘三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出更多差异化文旅产品,打造三地文旅联合体,共同带动所在城市“出圈”,进一步激发京津冀文旅市场活力。同时,在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基础上,联合实施文旅品牌创建,进一步扩大京津冀文旅品牌的影响力。此外,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京津冀拓展“文旅+”模式,不断提高文旅产业体系质量,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文旅体验。

“阜阳立足所处位置和自身实际,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积极扩大‘朋友圈’,带动产业升级,吸引更多客源。”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说,阜阳以淮河为文化和产业纽带,牵头成立“阜阳城市圈暨皖豫‘7+1’市文旅联盟”。此外,阜阳文旅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做好文旅推介和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在省内,阜阳紧紧抓住打造皖北文旅融合发展圈的战略机遇,积极打造多元产品业态,创造新的旅游消费场景。

“一条大河能串起一圈文旅精华。”杨善竑建议,启动淮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中央有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指导相关省份编制分省规划,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建设。同时,加大淮河流域文旅资源开发力度,支持各地依托淮河流域自然风光、庄台景观、红色基因、人文特色等,规划建设一批文旅项目,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中和电站运行工韦庆兰介绍:“广东民族地区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居住有汉族、瑶族、壮族、畲族等多民族,各族人民交错杂居、文化交融,具备打造‘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天然优势和条件。”“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串联广东民族地区3个民族自治县、7个民族乡以及其他县的16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沿线拥有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

韦庆兰建议,从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支持“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建设,并打造一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质文旅项目,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建南岭和丹霞山国家公园等项目,拓展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和国家公园小镇、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集聚核心景点和邻近小众景点,把现有分布零散、规模小微、知名度和吸引力不够的项目整合带动起来,联动打造标杆性文旅项目,激活民族地区旅游潜力。(统稿:瞿祥涛  参与采写:郭人旗、张建友、瞿祥涛、韩洁、孔令晖、谭志红、葛鑫、宾阳、王竹青、范海刚、周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