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从业者创新传承不足、品牌影响力较弱等问题仍然存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传承人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是非遗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关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非遗传承人,我有几点建议。
做好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建立传承人资源库,全面、动态掌握非遗传承人的存续状态和日常工作情况,为他们开展传承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提升非遗的知晓度,让大众愿意协助他们开展培训、组建社团等。进一步健全传承人认定机制,推进职业传承,科学设置认定标准,探索集体传承制度,完善多渠道的认定启动机制,构建发现、推荐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和单位激励机制。
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监督和培训。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群众的喜好进行技艺创新升级,研发新产品,增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一是联合高校等部门,加强对保护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年轻传承人的思想认识和技艺水平,以实现“传承不走样,创新不丢根”。二是拓展培训内容,为非遗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培训,提升从业队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更好地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加强非遗传承系统建设,建议采取政府组织传承的方式,采取“订单式”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一方面,呼吁当地高校精准、合理地做好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加强非遗传承青年队伍培养,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创新非遗传承模式,扩大非遗品牌效应,实现动态保护、活态传承。另一方面,由政府、学校、企业合作共建的集保护传承、设计开发、交流展演、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非遗产学研实践基地及研发平台,在培育非遗文创专业人才的同时,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发和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