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前厅人潮涌动,还没开演,剧场外的“流动图书馆”和剧场内由剧中各个角色录制的不同“学校参观须知”,就已经把观众们带入剧情之中;被精心制作成“知衡中学入学指南”的免费场刊细节满满,让戏迷收获各种惊喜。场灯暗下,一条新校规引发的论争,五个各执己见的人物,十一场掷地有声的激辩,让台上台下都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5月10日至19日,由香港话剧团授权,话剧九人出品制作,郭永康编剧、朱虹璇导演的话剧《原则》普通话版,作为第九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剧目在国话小剧场迎来首轮演出。以往话剧九人每部作品上演都会引发观众如潮反响,《原则》这部“校园寓言”所具备的强烈思辨性,更是激荡出余音不绝的热烈探讨。人如何成为一个“人”?这不仅是校园里师生们的关注焦点,更是剧场外每个人的心灵探寻。
共同追求促成两地合作改编佳作
话剧《原则》的创作,起源于香港话剧团编剧郭永康就读香港演艺学院时的一份主题为“法理与人情的冲突”的学生功课。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难题,思想史上的争论早已长篇累牍,但如何将抽象的观念之争落实到戏剧舞台上?郭永康选择回归到中学校园,从颁布的一条新校规入手。这是他少年时曾亲历过的往事,多年后他以创作者的身份,将这段校园旧事搬上舞台,让“法理”与“人情”这组对立的概念,化身到具体人物身上。新校长带着“提高本校成绩”的任务到来,却因为“原则为先、人情靠后”的处事风格,在推行“操场上打球要穿运动服”这一条新校规时频频受阻。春风化雨的副校长、不平则鸣的教导主任,青春懵懂的学生们,每个人的“原则”都随着故事的波折逐渐显露,也让这场校园中的思想际会,成为一次面向自我的探寻。
《原则》普通话版剧照 方非摄
该剧一经面世,便引起强烈关注并颇受赞誉,荣获香港小剧场奖最佳剧本提名、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剧本、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壹戏剧大赏年度最佳编剧奖、亚洲学院创意大奖2022香港区最佳剧本等多项奖项。香港话剧团还举办了《原则》线上直播放映活动,话剧九人的导演朱虹璇因此成为该剧无数观众中的一员。
朱虹璇认为《原则》最打动她的一点在于“真”:“‘真’并不是指需要对应现实生活里哪一年或者还原哪个地方,那种人性中始终存在的真挚与复杂,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对“真”的永恒性追求,让《原则》得到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共鸣,也让郭永康和朱虹璇成为了“笔友”。经过彼此诚挚的沟通,话剧九人获得香港话剧团授权,朱虹璇亲任《原则》普通话版导演,将这部作品以新的面貌和演员阵容搬上内地舞台。对于以往一向导演自己编剧作品的朱虹璇来说,之所以看中《原则》,是因为“剧本扎实,充满思辨性和对人性中‘善’的探讨,是一个有社会关怀和建设意义的好剧本”。
相互之间的契合与敬重,以及同样对“真”和“善”的追求,使得合作顺利推进。从粤语版到普通话版,《原则》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郭永康为此深深感动:“一个编剧的价值,在于作品能不能找到知音,这是最重要的。”朱虹璇也从这个作品中感受到了强烈共鸣。“话剧九人过往作品的内核,我其实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总结。现在我从《原则》里找到一句话,‘择善固执’。”
这次创作,也意味着九人打开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朱虹璇说:“未来我们愿意并期待和更多优秀的编剧、导演及其他创作者一起打造成熟的作品,促进更健康的行业生态发展。”
多元卡司组合表现丰富人性
话剧九人推出《原则》普通话版演出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开票后,9场演出门票很快就全部售罄,又安排了一场加演,依旧一票难求。以话剧九人如今的票房号召力,完全可以做能容纳更多观众的大剧场剧目,但朱虹璇依然选择将《原则》放在小剧场演出。她说,“这部作品的原版演出由方俊杰导演完成,当时就是小剧场剧目,极简舞台,但表达细腻,我很喜欢,也希望能保持住小剧场在交流互动、观演感受上的近距离感。”朱虹璇希望整个演出带给观众们的感觉,就像是大家一同坐在校园里、球场上,共同呼吸,彼此感受。
在剧本上,朱虹璇与编剧充分沟通后进行了细微的修改调整,将一些粤语环境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台词,换成更适合在内地演出的内容,同时保留其幽默色彩以及剧中作用。朱虹璇还为《原则》精心挑选了7名优秀演员,其中多位都是话剧九人以前合作的老朋友。每个演员都为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写了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人物小传”,并且每天在排练厅里记录“排练日志”,全情投入到这次充满情感和理性的创作当中。
《原则》普通话版剧照 方非摄
剧中每个人都是真实多面的:任怡洁饰演的杨校长看似不近人情,但在坚守原则背后也有自己的隐痛历史;学生们个性张扬,却会在面对何雨繁饰演的陈副校长离去时忍不住流下热泪;李嘉龙饰演的教导主任蔡老师,反抗权力时仿佛一道剑影,但面对学生时则饱含温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港话版《原则》中,仗义执言的学生会主席傅鸣真和稳重善思的学生报编辑梁嘉文,分别由一女一男两位演员扮演;而《原则》普通话版则采用了更加多元的卡司组合——任真慧、罗崎越、许文馨、温梓琪四名演员在不同场次分别饰演傅鸣真和梁嘉文,性别和角色都可以互换,每一种组合,也都带来全新的化学反应。对此,朱虹璇认为:“人是丰富的,我不希望它拘束在单一的性别刻画里。”
不设标准答案引发多向度思考
《原则》最让人动容之处,在于并未给出所谓的答案。在激烈的观点交锋之后,关于教育、成长,以及困境中选择的自省与发问,不仅存在于剧中的师生之间,也激发着观众们的多向度思考。思辨的力量如羽毛球乘风般飞跃,飞出舞台、飞出故事,成为带给观众们的余音。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原则》所展现的不同教育理念的激烈冲突,令我非常触动。”演出结束后,一位教师观众这样分享他的感受。观众见微也表示,作为一个自己的孩子正在经历学生时代的母亲,这个故事给她的感动和启发巨大,“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教会他们如何做选择,如何对自己负责,是学校与家长共同的责任。九人话剧是我的乌托邦,他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无论过程如何波折如何困苦,最终都能授予我点点火光,延续我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观众swimmingdan说自己看到最后流眼泪了,那种触动不是因为引发了校园生活回忆,而是因为一些具体又抽象的问题而共鸣,“比如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有勇气承担选择的所有后果吗?对过去的人生有遗憾吗,做到无悔了吗?想到这些自我叩问却难有答案的问题,更加明白为什么说这个戏像一则‘校园寓言’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原则》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角度、观点看待问题,使思辨性更加深入人心,“尤其杨校长,演出了知识女性理性胜于感性的部分,在任何波谲云诡当中都能保持稳定的气质非常难得。”北京戏剧家协会新文艺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杨乾武评价道:“《原则》是一部很好很棒的戏,它的冲突不是简单的善恶冲突,而是真正向内、纵深的挖掘,可以说是一则超越现实的校园寓言,它会让观众去关心一些比现实更深刻的问题,一些可能更需要年轻人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