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发展,非遗传承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3.06.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文旅系统积极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非遗保护传承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愈发精彩。

转变思路,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

2022年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体系渐趋完善,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非遗保护只靠项目和传承人远远不够。2007年以来,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继设立,各省(区、市)也设立了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1年1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10余年来,云南大理州颁布实施《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投资近2亿元建成大理州非遗馆、南涧跳菜传承展示中心等重点非遗传承体验场所,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介绍,自保护实验区设立以来,大理州新增非遗代表性项目492项、传承人1810人,建成体系化传承体验设施265个,通过摸清底数、分类保护,一大批濒危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山西省晋中市全境11个县(市、区)及太原市、吕梁市各4个县(市、区)。近几年,3市共同守护好该区域的历史典型性、资源多样性、遗存传承性,形成传统文化形态“原汁原味”、新时代创新融合“营养美味”的良性发展格局。以晋中市为例,市、县两级政府将保护区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惠民等一体统筹,在同非遗保护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传统中医药发展等方面的投入达49.31亿元,同步引导各类社会投资17.08亿元。通过推广普及,民众主动传承非遗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也带动左权民歌、小花戏等非遗项目走出沉寂、重焕生机。

融入生活,“火”起来彰显时代价值

逛“伴手礼”展、赶“非遗集市”……6月2日,云南省启动第二届“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现场展示了从298件参选作品中精选出的100件伴手礼,如“东巴文”“彝绣”等伴手礼十分吸睛。另外,乌铜走银、德昂族酸茶等20个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销,吸引广大市民争相品鉴、购买。围绕用起来、“火”起来,各地积极探寻非遗活化路径与创新手段,激活传统、连接生活、贴近消费,不断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迷人光彩。

铜响乐器、馍馍酱、王村醋……在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景区,200多家商户中有1/5以上销售非遗相关商品。走进周村烧饼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了解这门技艺的历史渊源,还能现场体验揉剂、着麻、贴饼等工艺步骤,购买烧饼礼品及衍生品。在大街泥塑故事馆,店主王芝告诉记者,她利用软陶艺术可塑性强的特点,DIY摆件、挂件数百种,还推出“来样”订制活动,满足游客对作品的个性化需求。“另外,景区不断焕新场景,打造了行进式民俗演艺等项目,让民众体验非遗有阵地,能把非遗带回家。”王芝说。

“非遗与某一地域民众长期凝聚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当下其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引导民众生活中传统的习惯,也要关注社会发展带来的可变性,如新的生活场景、审美理念等。”山东省非遗保护协会特聘专家高鼎铸谈到,像吕剧、柳子戏等传统戏剧在彰显齐鲁地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极大增强了剧种自身表现力,也为涵养乡风文明、凝聚精神力量作出贡献。

释放动能,服务高质量发展更有力

近几年,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乌鱼绣是省级非遗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艳创建的乌鱼绣非遗工坊集乌鱼绣绣庄、乌鱼绣孵化基地、乌鱼绣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于一体,采取“传帮带”及集中展示、培训模式,带动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艺、拓宽增收渠道。“工坊还研发设计了蓝牙音响、迷你首饰等乌鱼绣衍生品,使得更多农民有所学、有所做、有收入。”王春艳介绍,乌鱼绣非遗工坊已累计培训4000多人。

据了解,黑龙江全省现有各级非遗工坊32家,其中,11家非遗工坊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17家非遗工坊在线上销售非遗产品。仅2022年,黑龙江省非遗工坊共培训6538人,直接吸纳就业4597人。

近几年,云南怒江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及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只要天气好,每到傍晚,老姆登村的达比亚广场上就会开展“老姆登之夜——民族文化集市”。集市上,游客与民间艺人载歌载舞,感受独特的怒族文化,与篝火晚会、土特产售卖等相映成景。老姆登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建文介绍,通过非遗民俗游的带动,该村打造了32家民宿,去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真正吃上了“旅游饭”。2022年,老姆登村游客达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走向国际,展示中国形象更出彩

平遥推光漆器久负盛名,是中国四大名漆器之一、晋中市平遥县“三宝”之首。近些年,平遥推光漆器坚守传统工艺,拓展利用途径,走出山西,远销海外。当地建起平遥推光漆艺文化产业创意园,园内建有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及传统漆艺手工制作基地、国际型漆艺大师创作基地等,为平遥推光漆艺传承、弘扬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合作、交易的平台。在产品内容上,推光漆器还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出融入其文化符号的创新设计,在国际交流活动中广受欢迎。

围绕走出去、传开去,各地不断拓展非遗对外传播渠道,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好品山东”近来频频“出圈”,也让丰富厚重的齐鲁文化在国际视野中绽放异彩。拥有“十不闲”绝活的泰山皮影戏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吸收电脑游戏、西方音乐等元素,丰富皮影形象与故事,演出足迹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在海外收获了大批“粉丝”。淄博陶琉品牌在国际舞台上亦有广泛影响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长期致力于推动陶琉艺术“走出去”。他认为,非遗的国际传播需考量传统样貌、历史源流,也要结合新时代审美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把前沿艺术理念融合进来、把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展示出来,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

(统稿:孙丛丛 参与采写:杨国勤、肖依群、孙丛丛、朱萌、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