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岁月芳华 赓续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纪念活动展示保护成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23.06.12

非遗活态传承的背后,是中国非遗以项目为中心的保护模式和以人为中心的传承模式。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探索,大大提升了非遗保护水平,深刻地影响着非遗发展格局,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运用成果,也体现了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中国经验,对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为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举办系列活动,展现《公约》通过20年我国非遗保护成果。

国家图书馆:印刻光华岁月

2023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通过20周年。我国于2004年加入《公约》,是最早的缔约国之一。为纪念《公约》通过20周年,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于6月9日启动。

中国是缔约国中较早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保护方法较为系统、保护范围较为全面、保护成果较为显著的国家之一。“立档”作为《公约》界定的非遗保护九项具体措施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文献资源能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享有。记录行为和过程又能反哺非遗保护,为人们学习、研究和传承非遗提供参考和素材,提升社区对自身所持有非遗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此次特展依托上述成果,向公众介绍了《公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相关知识,回顾了我国入约和申遗的历程,梳理了我国20年来在非遗保护建档记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特展聚焦“人类遗产,中国智慧”“建档记录,履约实践”两大主题,展示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43个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取得的可喜进展。此次展映月亮相的68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影片,均与这些项目相关,全部选自非遗记录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历年成果。

影像记录是当下对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技艺细节与内在信息最有效的保存手段。展映月的举办让人们得以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作品,深刻理解传承人终其一生对文化的追求与感悟。

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全面地开展记录工作。同年,受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承担了此项工作的标准编制、学术咨询和组织验收工作。截至目前,此项工作已开展对1800多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并已完成了对1040位传承人的记录。

时至今年,国家图书馆已陆续举办了五届“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主题活动,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的展示和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效果。今年的展览展映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将持续至7月9日。国家图书馆还广泛邀请全国图书馆界开展联展联映。线下以国家图书馆为主会场,220余家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作为联合主办单位进行联展联映,面向所在地读者开展展示活动,扩大展览展映活动的覆盖面。

公众可关注国图影院影片排期,到馆观赏公益放映,或通过国家图书馆非遗记录工程成果在线展示专区、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等平台观看影片。

针对2022年我国最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图书馆面向公众举办了“茶和天下 典籍里的茶”展览,展出国家图书馆馆藏各类茶书、茶事文献60余种,从典籍的视角出发,从“茶之源”“茶之饮”“茶之道”“茶之政”“茶之路”5个单元,厘清中国茶叶对外传播的主体脉络,介绍茶文化基础知识,生动呈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除推出高水平展览外,国家图书馆还举办了国图讲坛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专家人才储备、各类传播平台等,邀请非遗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公众阐述《公约》的内涵和价值,展示《公约》背景下中国非遗的保护实践与成果。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看到了古琴蓬勃的未来

古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全人类共同享有、共同保护的文化珍宝。2023年是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下,近期,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恭王府博物馆等举办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编辑出版“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学术文集”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呈现过去20年来古琴艺术的传承硕果,推动古琴艺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表示:“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中国非遗保护与研究事业而言,是一次极大的推动。”

田青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原中国音乐研究所曾历时3个月,对全国古琴人进行普查。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中,古琴人只有不到百人。“如今,古琴的保护传承取得了巨大进步,一些小城市都有很多古琴爱好者和学习者。2019年,仅江苏扬州就生产了20多万张古琴。可以说,在中国传承了近3000年的古琴艺术,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阶段。”田青认为。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我从小就有一个古琴梦,但无论是我小时候还是女儿小时候都没有找到教古琴的老师。”家住山西晋中的窦阿姨表示,“求学无门”一度让她对古琴的喜爱停留在想象中。如今,窦阿姨终于圆了她的古琴梦,不久前,她还和琴友参加了市里的文艺演出。“我们琴友间不仅经常线下交流学习,还通过线上课程、活动比赛、社团讲座等提升对古琴技艺和文化的理解。每年举办的‘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古琴展演都是我和琴友最期待观摩的活动。”

“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 自2011年开办以来,已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十分亮眼的品牌。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活动更是亮点突出。“一方面,我们增加了演出的场次,由往年6场、7场增加到今年的9场,以表达对《公约》通过20周年和古琴艺术申遗成功20周年的庆祝之意。另一方面,我们丰富了演出的人群,突出了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昆曲、古琴传承发展的作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别增添了两场大学生古琴音乐会,会聚了全国24所高校古琴社团的青年学子,演奏不同流派的代表性琴曲,以及《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打谱作品,集中展现了古琴艺术成功申遗20年来,高校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古琴艺术的继承成果。

田青认为,古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乐器,大学生古琴传承群体符合古琴艺术的本质特征,继承了中国古琴文化中以琴瑟和鸣、互相切磋交流为主要体现的传承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青年学子无论是演奏水平,还是对古琴艺术、古琴文化的继承都可圈可点,让人看到了古琴蓬勃的未来。”